机械采棉机驶入田间,令拾花工备感竞争压力与惆怅。据了解,一辆采棉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500名拾花工。
9月、10月,正值新疆棉花采摘时节,每年的这个时候,在进疆火车上,总能看到一群群来自内地的中青年农村妇女,她们像候鸟一样,从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甘肃、宁夏等地来到新疆,采棉两个月,挣一个盆满钵满后返乡。当地人亲切地叫她们“拾花女”。
新疆盛产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商品棉基地。目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年产优质棉250万吨以上,总产稳居之首,占棉花产量1/10还多。
过去,由于新疆劳力不足,有些棉花不能及时采收,烂在了地里。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每年的棉花采收时节,都有大批的内地拾花工到新疆救急。这个特殊的队伍最多的时候达到60多万人,女性占了90%以上。
“拾花”是一种繁重的体力活。“拾花女”们弯腰蹲身、两手并用、机械重复,每天起早摸黑劳动10多个小时,需要超出常人的忍耐和坚持。尤其是霜降以后,炸开的棉桃和干枯的枝桠,经风吹日晒,硬而尖利,“拾花女”的双手多半布满了划破的口子,这是最难熬的一段日子。
这两年,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人工费的上涨,新疆对拾花工的需求在逐年减少。也许在若干年之后,“候鸟”式的拾花大军将从社会舞台上消失,成为历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