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黑龙江通过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14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将新增21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1.26万台,配套农具39690套,“十二五”期末农机流通额将达到300亿元,对农机需求将大大增加。
农机巨头抢滩“北大仓” 本土企业恐失先机
据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介绍,黑龙江大马力拖拉机每年以5000台的速度递增,连续7年年均增幅10%以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快速增长,省内农机产品总销售额正向100亿元迈进。
2010年,黑龙江省共购置大中型农机装备6.16万台(套),直接受益农户近4.5万户。农村机耕、机播、中耕、收获的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7%、92%、99%和63%,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88.6%,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其中,对200马力以上大型农机装备的需求进一步增多,2010年仅黑龙江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引进国外先进的210马力上农机装备2434台。
黑龙江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使“北大仓”成为农机装备巨头的必争之地。近年来,跨国公司约翰迪尔、纽荷兰、爱科等纷纷在黑龙江投资建厂。历经多年的竞争,基本呈现高端农机市场主要被国外大企业占领,中低端市场由国内大企业主导的局面。分机型品种看,雷沃重工、迪尔天拖、迪尔宁波奔野、美国凯斯纽荷兰、爱科和约翰迪尔等企业垄断了黑龙江省大中马力拖拉机市场,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市场,丹麦、德国等国的大型田间作业机械的优势较为突出。
与这些巨头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机制造企业的制造水平差距较大。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克俊说,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农机生产企业已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而我国的大部分农机制造企业则刚刚走过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企业利润偏低,在自主研发方面投入有限,研发费用投入与销售收入增长不成比例,用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明显不足,再加上各类技术人才缺乏,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较少,企业很难形成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体系。种种问题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机企业科技力量单薄,生产、加工技术落后,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新产品研发生产期滞后于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国产农机需提升装备水平 抓紧实施战略布局
有关专家认为,黑龙江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农机市场机遇不可复制、机会难得,我国农机企业应加快自主研发,提升装备水平,迅速跟上国外农机企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加紧对我国粮食产区的战略布局,在区域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争取扩大自己的销售份额。
专家建议,首先应加快提升装备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王忠林认为,我国农机企业要想缩小差距,必须走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加快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强农机领域技术研发,力求攻克农机关键零部件绿色数字化设计、精益制造、信息化与智能化、可靠性与试验检测等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
目前,我国部分农机制造企业已开始这方面尝试。2010年中国一拖自主研发的300多台180马力以上拖拉机批量进入黑龙江市场,标志着中国大马力拖拉机制造技术已经成熟。今年9月末,该企业新下线220马力的LX2204型拖拉机能够达到欧Ⅲ排放标准,通过应用GPS,拖拉机还可具有自动驾驶等智能化功能,打破了此前我国200马力以上大功率拖拉机市场一直由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
其次应深入关注消费需求,科学确立市场定位,抓紧布局。王克俊说,我国农机制造企业要想实现快速突破,必须对农机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跟踪,区分不同的购买需求,准确确立市场定位,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及市场开发和生产机制。随着农场化、集中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中小型农机装备的作业能力及范围将难以满足需要,市场需求将逐步萎缩,而大、中型农机设备将成为未来国内农机市场需求的主流产品。面对这一变化,我国农机生产企业应坚持自主创新,开发先进适用产品,同时紧盯目标用户需求,做好售后服务,加强用户的培训,提供全程农业装备解决方案。
第三应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促进国产农机的发展壮大。多名专家认为,农机化在保障粮食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出台加快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扶持政策,通过政府采购、购置补贴和投资补助等方式,帮助重点骨干企业引进大马力拖拉机及农机具的核心技术,重点围绕市场急需的大马力拖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等先进适用的产品,积极推进与国外农机企业在区域市场内建立研发、制造、营销基地,同步引进配套加工、配套服务项目,延伸制造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