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树苗定下严苛“章程”
东营村位于汝州市西部,耕地6200余亩,每年产生1万多吨的秸秆,禁烧的任务不可谓不重,但15年来东营村从未发生过秸秆焚烧现象。周流长说,他们的秸秆禁烧工作从1996年就开始了,起因是为保护田间的杨树苗。
1996年春,东营村新一届两委会领导班子刚成立不久,汝州市在植树节期间搞惠农活动,免费赠送给东营村两万棵杨树苗。为让种植在田间地头的杨树顺利成材,刚上任一年多的村党支部书记史全有作出规定:禁止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谁家的地头谁负责,烧死一棵树罚款200元。
200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更何况土里刨食的农民。为防止村民毁坏小树苗,村委会在地头设立了指挥篷、监督岗。由于组织宣传到位,村民的思想觉悟较高,再加上村里严苛的“章程”和监督,村民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从不敢烧到不愿烧
习惯成自然。周流长说,因为保护杨树苗,东营村禁烧一直管得严,多年来的坚持,村民们已自觉养成习惯不焚烧秸秆。2007年,两万棵杨树长成,120多万元的间伐收入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也让大家伙儿看到了秸秆禁烧的成效,村民们又在地头栽上了树苗,更没人愿意去烧秸秆了。
秸秆都去了哪里呢?
周流长告诉记者,起初,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大牲畜,秸秆都被用来饲养牲畜、做饭生火和取暖。再后来,大牲畜饲养量日渐减少,成堆的秸秆成了村民们的老大难。新世纪初,村里决定组织村民实施秸秆还田。因为当时还没有大型机械,秸秆还田绝大部分还是靠人力,开始村民们不愿意,后来村里就提出秸秆还田一亩补贴10元,引导、鼓励大家秸秆还田。近几年形势好了,村里先后添置了一二十台秸秆还田机,成立了专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还田率大大提高,现已达到90%以上。如今不用管,村民自觉秸秆还田,又省事又能“壮”地,增加粮食收成。
当天上午,记者在东营村的田间地头、河渠两岸、村里的几个大型垃圾池等处都没有发现秸秆的影子,也没看到秸秆燃烧的痕迹。田野里,麦苗儿已经探出嫩绿的芽尖,到处弥漫着泥土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