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本土企业与外资共舞一

   2012-02-02 中国农机化导报11800
2011年10月,赛迈道依茨-法尔公司在山东常林建厂生产拖拉机。至此,约翰迪尔、爱科、凯斯纽荷兰等全球农机巨头以及日韩农机企业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并建立制造基地。法国、意大利等农机企业也加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工作力度。
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统计,到2011年11月底,1830多家农机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2624亿元。其中外资独资、控股农机制造企业有159家,(包括港澳台控股企业40家),外资企业个数占规模企业数的8.68%,外资企业总产值占11.5%,外资企业工业销售总产值占11.53%。
外资企业的积极作用
国外农机企业的到来,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新产品。外国企业在中国制造的产品覆盖了发动机、拖拉机、收获机、插秧机、整地机、畜牧机械、设施农业装备和基础部件等,同时还带来了采棉机、甘蔗收获机等国内空白产品,这使得我们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外资企业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商业操作模式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国内农机企业的管理者迅速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我们从跨国公司那里学到了先进的工厂管理方式、供应链的管理、品牌建设的内涵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彰显等。
外资企业在中国制造,促进了全行业的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的进步,提升了农机产业链的升华。几年前,大多数国产农机产品给人的印象还是“傻、笨、粗”或“破铁皮上刷红漆”,如今,数控加工、激光和等离子切割、电泳表面处理、自动焊接等先进技术已经成为农机制造企业必备的制造手段,农机产品的整体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国内农机产品的外观质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在讯速缩小。
外资企业的中国策略
外国企业资金雄厚,进入中国投资力度大,起点高。目前,国外农机企业很少再以代理、代办、参股、技术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而多是采取直接投资、收购本土企业建立自己的制造基地,推行其全球经营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他们在我国的企业多是独自股权投资,利用其全球范围的资源经营管理。他们在中国设立的制造基地非常重视制造能力和硬件的投入,具有强大的产品竞争和市场垄断能力。据称,爱科公司在常州的生产线和厂房全部是按照国际进的水平设计和建造,2013年投产后会成为国际进的农机制造基地。
外资农机企业进入中国后能迅速地适应我们的文化和市场,其“本地化”战略对本土企业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他们注意培植本土化的供应链和协作能力,产能快速提升。他们充分利用中国较低的劳动力价格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在国内农机行业赢得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他们进军中国最为看重的是我们巨大的市场,故经营策略多确定为中国制造,中国销售为主。所以,他们非常注意吸收国内产品的技术特点,中为洋用,很快就取得了好的国内市场份额。比如,国内企业普遍赖以生存的四行玉米机、3公斤以下小马力稻麦收割机、水稻插秧机、水稻全喂入收割机、中小马力拖拉机等普通产品,外资企业也凭其品牌效应和良好的制造工艺,赢得了整机美观、质量优异、性能可靠的用户口碑,虽然其以比国产机高出20%以上的价格销售,还供不应求,显示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我们这些主力产品也在逐渐失去市场。
在高端产品上,外资企业更是表现出的优势。大马力拖拉机、采棉机、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机、宽幅收割机等产品,国外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就非常高,国内企业还无法与其竞争。
借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支持,近几年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收益表现突出,给股东进入中国带来了更大的信心,促使其不断在中国延伸投资,不断扩大其中国的市场份额。
新的格局:“与狼共舞”
国外农机企业给我们带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同时,也给本土农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威胁。
我们看到国内的企业正被外企不断地吞并,本土企业的行业主导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占,本土企业人才流向外企,民族企业的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中小农机企业的生存越发困难……
再细分我们的产品就会发现,本土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与国外农机产品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国产农机产品的品种也屈指可数,而且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非常薄弱。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高元恩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和巴西农机工业的发展,认为中国本土的民族农机企业现在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缘,对此深感焦虑。
巴西和中国一样也是农业大国,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市场非常活跃,因此也就成了跨国农机企业青睐、投资、争夺之地。经过十多年的博弈,目前,巴西高端的、大型的、市场占有率高的农机产品全部成了跨国公司的品牌,巴西农机企业只能制造和销售低端的、价廉的产品,并且不断被外企打压,举步维艰。
中国农机工业正面临同样的危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近几年,在的支持下,在诸多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农机工业产值以年均近30%的比例高速增长、快速发展。但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公布的2011年农机工业50强的入围门槛仅为3亿元,农机企业90%以上是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小又缺乏特点,抗风险能力就比较弱,更谈不上“与狼共舞”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