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昨日由新华社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文件。
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做出了全新定位,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政府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认为,这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政协委员、河北省农科院副院长王海(微博)波昨日接受《财经(微博)日报》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的“八连增”,但需求和供给之间仍然是维持着紧平衡,在人口多耕地少的条件之下,只有在科技上不断突破,产量才有增长的可能。
王海波也提出,政府意识到农业的社会性之后,能在农业科技投入中承担主导作用是一种进步,但要发挥科研资金的效率,还需对以项目为主体的科技管理体制做出改革。
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这份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0500字,共分六个部分23条。首要的一条即是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粮食的基础支撑,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40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一直重视不够。
王海波介绍,中国在农业科技上的投入一直都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虽然这几年差距在减少,但仍然存在着投入不足的情况。
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中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陈萌山介绍,中国农业创新成果供给不足,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王海波也表示,科技管理体制的落后也是中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农业科研实行的是项目管理的方式,一个项目3到5年,短平快,科研人员都希望在高产农田上继续创造高产纪录,而往往忽视到中国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的现实,一些高产品种是在高投入的前提下实现的,不具有大面积推广的可能。
“如果这种管理体制不进行根本变革,即使投入再多,中国的农业科研也很难为长远的农业生产和全局服务。”王海波说。
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
陈萌山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发展,首先就是要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重点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大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水稻机插,玉米、棉花机收等攻关力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加强应对农业灾害、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研发。
农业科技的推广也是重中之重,农业部将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是加快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整体功能,提倡服务在乡、管理在县。
一号文件对于基层农业服务领域人员的一大利好就是提出了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