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超安
大中型旋耕机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耕耘机械,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惠农政策的推动下,用户需求强烈,产品不断升级,市场稳步增长,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对“三农”的扶持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预计,2012年大中型旋耕机实现销售35万台左右,继续保持历史高位。面对未来,大中型旋耕机要实现自身发展,就要集聚发展要素,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满足市场和用户的升级需求。
一、大中型旋耕机发展历程
我国大中型旋耕机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与国产拖拉机配套并在北方地区得到快速推广,经历了单机研制、系列开发、转型升级三个阶段。本世纪初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了稳健起步、快速成长、趋向成熟、期待突破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中型旋耕机基本实现了系列化、多元化、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1、市场稳健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江苏、江西、河南等旋耕机产业集群,拥有大中型旋耕机制造及配套企业数百家,产业制造能力初具规模,产销量逐步提高,涌现出了河南豪丰、银华春翔、西安亚澳等一批的旋耕机生产企业,能够制造旋耕机种类300多种,满足了不同区域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河南豪丰近年来继续保持引领行业发展的势头。大中型旋耕机市场销量稳步增加,社会保有量超过500万台。2007年实现销量25万余台,2009年创造历史新高首次突破35万台,2011年预计销量35台左右,仍继续高位盘整,呈现持续发展的趋势,基本与拖拉机市场保持一致。冬麦区是大中型旋耕机的传统的主销市场,东北地区是大型复合性旋耕机械的主要需求区域。
2、品质持续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旋耕机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工艺投入不断加大,缩短了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产品品质得到不断提升。数控机床、成套加工中心及电脑自动焊接以及柔性加工线等新技术开始在一些企业产品制造中得到应用,产品匹配程度增加,适应能力不断提高。材料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从目前市场的产品看,具有耐蚀、耐磨、减摩、耐冲击和耐疲劳等材料在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大中型旋耕机齿轮材料多为20CrMnTi等低碳合金钢,较以往的产品品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刀轴材料采用低碳钢钢管、箱体采用球磨铸铁、旋耕刀具采用锰钢或稀土钢以及工程材料、复合材料在产品制造中得到应用,推动了大中型旋耕机整体品质的不断提升。
3、产品发展多元。随着现代种植方式、耕作农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推动我国旋耕机产业实现了多谱系、系列化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旱田、水田型和单一、复合型等旋耕机产品,基本实现了和大中拖产品的覆盖。从产品特点看,大中型旋耕机与拖拉机配套主要采取三点悬挂方式,旋耕机分为中间传动和侧传动两种方式;框架结构主要为主副梁结构和框架式结构,刀轴分为整体式结构和分体式结构。旱田型和水田型产品因工况不同,在产品结构、刀轴轴承等方面差异化较大。产品由单一功能向多用途、复合型功能发展,以旋耕机为基础按农艺不同,具有灭茬、旋耕、深松、播种、起垄、镇压等不同组合功能的区域性产品得到快速发展。
二、目前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发展的大局进行考量,纵向看自我对比产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横向看与国外企业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用户购买能力和经营能力的提高,对产品有了新的需求。大中型旋耕机产业在产业模式创新、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产业模式缺乏创新。我国大中型旋耕机同质化现象严重,研发投入较低,制约了企业的有序发展。从技术水平看,产品技术多数停留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水平,大型、先进农机具研发、制造能力薄弱,200马力以上拖拉机的配套产品受系统强度、结构形式等因素的限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难以实现批量配套,主要靠国外产品进口替补;从研发模式看,与拖拉机产品缺乏有效的沟通,缺乏配套要素的协同,农机具研发、制造仍然落后于拖拉机,产业化周期长,制约了产品的效率;从产品类型看,中小型单一功能旋耕机主导着市场销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型复式作业旋耕机市场销量较少,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从市场空间看,多以国内市场为主,“走出去”步伐缓慢。
2、产品品质有待提升。大型机具机架刚性不足,形响传动系统零件寿命,整机无故障作业时间短、可靠性低,达不到国外的三分之二。轮式拖拉机配套套旋耕机防护达不到要求,油漆质量差,在加工工艺上,用传统的机加工设备和工艺,与国外绿色数字化设计、激光切割、柔性生产线、各类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计手段和装备差距明显。据统计,由于制造技术不过关影响产质量的比例高达60%以上。可靠性不高,防护不到位,整机缺乏保护及自动报警装置。加上设计、材质、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原因,国产旋耕机械在作业条件比较复杂时易发生十字万向传动轴、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变速箱箱体破裂、防护挡板等损坏现象,整机作业性能不稳定。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去解决。
3、企业实力普遍不强。目前的旋耕机企业弱乱散小、无序竞争发展的局面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步伐,价格比拼仍是竞争的主格调,与主机制造企业相比,缺乏百亿级的领军企业。部分制造企业普遍实力不强,不具备品质竞争的实力,加工设备、制造工艺落后,缺乏先进有效的检测设备。对先进的加工中心、柔性生产线和CAD、CAT、CAM等信息化技术上认知度或购买能力不高,多数企业不具备制造大型农机具的能力,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只能模块化拼装、同质化跟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创新机制缺乏有效的投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落后于主机的投入力度,自主创新步伐缓慢,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换代升级更不上主机发展的步伐。受研发人才、制造人才和农艺人才等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一些企业研发人员农艺知识严重欠缺,我国旋耕机企业多数只能制造区域化产品,缺乏制造多种产品投向不同区域市场的能力。
三、旋耕机企业应把握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下,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持续增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我国“三农”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大中型旋耕机面临着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旋耕机企业要积极响应、把握机遇,加快产业模式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做大产业位势,牢牢把握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
1、加快产业模式创新步伐。大中型旋耕机制造企业要不断获取企业所需的稀缺、先进资源提升核心能力,持续优化、利用内外部资源,坚持自主创新,把握发展机遇,聚集发展要素,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型拖拉机的发展为配套机具的同步发展提供了平台,旋耕机制造企业要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坚持强强联合实施动力机械和农机具同步研发、同步制造、配套销售,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同步运用,发挥机组比较优势。创新商业模式,通过重组、并购和战略联盟等方式加强与国外先进企业、研发机构的战略合作,接轨国际水平,引进技术、工艺、加工设备及管理理念等;培育、构建研发、制造和农艺高端人才和领先团队,形成核心竞争力,着力研发制造旋耕机械中高端产品,高起点承接发展平台,实现国内进口产品替代和国外产品出口的目标,提升旋耕机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
2、提升产品品质。据调研,旋耕机品质是用户购买的首要因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机企业应充分运用现代制造技术,从全球视野配置先进制造资源和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积极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柔性化、敏捷化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变速箱体齿轮运转寿命,根据作业工况,增加20CrMnTi或20CrMnTiH等合金钢在传动箱齿轮的应用范围;旋耕刀具加大合金钢方面的研发、应用力度,提升刀具寿命;加大工程塑料和橡胶的应用。推广应用气体保护焊、自动电弧焊、耐磨材料堆焊、表面涂层及热处理等,满足制造工艺要求。优化设计传动系统,选择的刀辊转速和齿轮参数,提高传动可靠性差,提高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避免作业损害。实现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和旋耕机连接装置的优化,提高产品匹配度和运转水平。
3、努力做大产业位势水平。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优势资源将向优势企业聚集,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行业内将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撑旋耕机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动力机械与配套农机具开发生产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水平。有关企业应加快重组步伐,在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关联企业进行跨行业、区域、所有制的重组,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构筑发展平台,提高发展的话语权。加大制造投入、研发投入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优质化相接合,发挥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比较优势,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加大不同区域产品的研发和投放,以旋耕机为主体,向功能化产品延伸,做强水田用旋耕机,开发折叠型、功能性产品;做大冬麦区旋耕机,实现和深松、播种等功能的有机结合;做精以作业工序排列有序组合、以旋耕机为主体兼顾其他功能的东北、西北型联合作业机组;研发新型的自走式驱动型旋耕机,减少功率的消耗,注重节能环保,开拓更多的市场空间,保持发展的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