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显著提升
十七大召开5年来,市农机局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根据阜新市实际,引导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及机具。全市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到2011年末,全市农机总值达到20.11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30.4%;农机总动力达到222.59万千瓦,比2007年增长了39.6%;拖拉机保有量达到4.87万台,比2007年增长了31.3%;机引农具达到8.7万台,比2007年增长了35.9%。
全市共完成机械整地作业631.95万亩,比2007年增长54.6%;共完成机械播种573.96万亩,比2007年增长33.8%,机播水平达到了92%;完成机械打药432.6万亩,比2007年增长89.1%;完成机械收获284.37万亩,比2007年增长184.7%。全市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1%,比2007年增长了14.5个百分点。
二、农机新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十七大召开5年来,市农机局紧紧围绕我市重点作物、重要农时和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研发和推广工作力度,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领域由大田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水田作物、棚菜生产、以及畜牧业、养殖业等多方面扩展,实施面积不断扩大。先后实施推广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棚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花生全程机械化技术、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水稻工厂式育秧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等10余项先进的农机新技术。完成了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其中,荣获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一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及深松技术推广效果突出。5年来,市农机局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及深松技术,通过向上级部门的积极争取,省农机局连续两年在阜新市实施《百万亩农田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工程,项目涉及全市54个乡镇、295个村,落实资金4000万元,占全省的一半。全市累计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595.14万亩,列全省位,促进粮食增产37.5万吨,增加农民收入5.6亿元,节约投入1.5亿元,节本增效总额达到了7.1亿元,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有效减少了农田水土流失及扬尘,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我市改善耕地质量、实现农业抗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好评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实施效果和规模在全省乃至均处于领先地位,为农机化推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普及迅速。5年来,结合阜新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市农机局结合阜新市花生种植实际,大力推广花生播种、收获等机具,提高花生全程机械化水平。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农机具直补政策,将补贴资金向阜新市花生生产所需机具和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倾斜。到2011年末,全市累计推广各类花生播种机、收获机、摘果机等机具6000余台(套),有力促进了全市花生作业水平的提高。花生机械化播种和收获面积分别达212.59万亩和214.65万亩。通过大力推广花生全程机械化技术,共减少生产投入3.3亿元,增加效益1.3亿元,节本增效总额达4.6亿元,全市花生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实施规模及质量均列全省,为阜新市打造花生生产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实现突破。5年来,市农机局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进适合本地生产的玉米收获机械。到2011年末,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260台,玉米机收面积达60.23万亩,比2007年同比增长74.3%,玉米机收水平达到15.4%,比去年提高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目前,阜新市玉米种植的整地、播种、药剂灭草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今年春季,全市玉米机械播种面积达到了371.5万亩,玉米机播水平达到了95.7%。
四是膜下滴灌技术推广进展顺利。2011年,根据阜新市十年九旱的实际,为进一步提高农田抗旱增产能力,市农机局与水利、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了5000亩的玉米膜下滴灌试验示范区,其实施效果得到了省农机局领导充分肯定。今年,为做好滴灌节水农业工程项目的实施,市农机局通过学习和考察,根据阜新市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了适合阜新地区的机具配套方案及现有机具的改进措施,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今年,全市共落实膜下滴灌面积38.2万亩,其中玉米9.6万亩,花生14万亩,果树及其他作物14.6万亩。截至目前,膜下滴灌覆膜播种机1225台已全部到位。其中花生覆膜播种机624台,玉米覆膜播种机541台,其它经济作物播种机60台。已完成机械覆膜播种面积11.8万亩。举办滴灌节水农机技术培训班72期,其中技术讲解培训班47期,现场演示培训班25期,培训农机管理人员及农机技术骨干4400人次,发放培训教材7200余份,技术光盘4200余份,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农机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十七大召开5年来,市农机局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狠抓农机维修、作业、销售等三大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扶持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快推进了我市农机事业的发展。目前,阜新市已建立农机合作社64个,从业人员达1114人,拥有各类农机具2645台套,资产总额达8258万元,可为万余户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作业服务收入可达4540万元。全市拥有农机原值在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31户,拥有农机原值20-50万元的农机大户230户。服务领域涉及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棚菜生产等多个方面,服务项目逐渐由产前、产中向产后延伸。在维修、销售网络方面,全市有各类农机维修、供油、销售等服务网点984个,为阜新市农机化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农机教育培训成果丰硕
市农机局所属的阜新农业学校,转变办学理念,拓宽办学思路,突破中专教学的单一模式,与吉林农大、青岛黄金海岸职业学校等省内外多家学校开展了联合办学,扩大了教学规模;学校还先后被确定为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基地、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同时,为改善办学条件,市农机局筹措资金330万元,新建了3000平米的教学楼,改造了学生宿舍楼,为阜新市农机实用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多年来,学校共培训各类学员26385人,其中:中专招生4309人,成人教育3678人,创业培训3227人;阳光工程培训814人;扶贫培训2547人;普惠制、移民等培训1250人;培训汽车驾驶员10560人,为阜新市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农机、农业、畜牧、园林园艺等方面的实用型人才。
五、农机监管和质量监督力度加强
十七大召开5年来,全市各级农机监理部门大力宣传《辽宁省农业机械管理办法》和《农业机械监督管理条例》,积极与公安、交通部门开展密切合作,联合执法,隐患,整顿“黑车非驾”。全市累计出动监理人员2.9万人次,治理非驾2.4万人次,检验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4.6万台,抽检拖拉机3.8万台,组织驾驶人教育培训2.8万人次,查纠各类违法违章8987起,发放各种农机宣传材料近20万份,多年来全市未发生重大农机事故,保证了农机生产秩序。
另外,为切实保护农机户及农民的合法权益,市农机局于2010年成立了阜新市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站。两年来,质监站先后开展了农机推广鉴定证书和标志清理整顿、卷帘机作业质量监管、玉米收获机质量监管等多项工作,并深入到两县五区积极为农机生产企业提供服务,在规范农机销售、作业和维修等三大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十七大召开5年来,市农机局积极争取建设资金650万元,新建了2000平米的农机技术推广中心楼,以及3000平米的农业学校综合教学楼,为我市农机技术推广和农机实用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