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创建农机合作社在晋城市属,而把合作社建成一个先进典型,不得不叫人关注。10月17日,当笔者慕名来到沁水县张村乡宏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时候,了解到的是他对玉米机收的新期待。
30岁的郑富强是沁水县张村乡堡头村人,2004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组织部门聘为“村官”,可他并不满足现状,于2010年10月,他在该村投资建厂房、购机具,又把周边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建成了标准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共有45个人、8台大中型拖拉机和玉米联合收割机、23台小型拖拉机和60多台配套农机具,年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量达到32000多亩,社员纯收入达到2.8万元,而且留转土地1800亩,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崭露头角。今年,被县政府授予农机合作社称号,还被组织部门确定为大学生创业基地。
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是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项农机化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前景,谁拥有了它,谁就会在农业生产中如鱼得水,既服务了乡亲,自己还是经济利益的受益者。当初,郑富强投资创建合作社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张村乡与龙港镇、土沃乡以及阳城县的次营镇、固隆乡等地相连,这片地区共种玉米8万多亩。
郑富强是个脑筋很灵活的人。为了让更多农户接受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这一新事物,他印制传单和便民服务卡并挨家挨户发放,动员其他大学生“村官”共同宣传玉米机械作业的优点,从网络上查询周边市县播种了哪些农作物,查看这些地方的地形是否适合机械作业,还收集不同地区机播机收的动态。这些努力使合作社得到较大利益,年收入近300万元。去年春天,他在网上得知郑州一带急需播种玉米。于是,立即派出4人、两台玉米精播机,在那里大干30天,机播6000多亩,收入40多万元。
可是,机收就没这样大市场需求,在当地,机收率不足20%。造成机收率偏低的原因,一是农民担心机收玉米损耗大,二是有的老百姓为了省钱,情愿自己辛苦,三是玉米收割推迟十多天,收成也不受影响。
“沁水县对玉米机收作业是有补贴的,每亩30元,目的就是提倡机械作业,减轻农民负担,因为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且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大势所趋。”市农机局宣教科科长董立社说。这样算来,老百姓每亩机收玉米的收费是55元,若以每户4亩算,实际支出220元。4亩地,机收大概一个小时,而人工就是七八天,关键是老百姓的观念没能转过来。
下午2点,在张村乡板桥村的一片丘陵地带,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往玉米地。路只有一米多宽,而收割机就有两米宽,遇到道路坎坷,机手还得拿出镢头把路面刨平;遇到急弯,机手谨慎操作或进或倒,还得多次调整方向才能通行,不足百米的路程,却花了十多分钟。
“山区路窄不畅、地块又小,机具进出难的现状,很难进行连片作业,导致费用高、效率低,是我们具体作业中头疼的事。”郑富强说。可是,当收割机工作的时候,却是十分地“爽”,一次吞进四行玉米,而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迅速传送到机子上部的“粮仓”;玉米秆随即被粉碎,然后,均匀地平铺在地里。
“这就是秸秆还田,它既能减少以前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一亩地可以节约25公斤化肥。”董立社说。
“是呀,两年没有给地里上化肥了,确实省钱了。”一位中年男子笑嘻嘻地接过话茬。他是这块地的主人,长年在外从事运输业,没时间伺弄庄稼,所以,从犁、旋、耙、播、收等环节,他全是机械作业。两亩玉米机械只要20来分钟就收完了。“打工一天至少收入100元,两者相比还是机收省钱。”说罢,他手提布袋走进地里,捡起掉在地上的玉米棒。
这时,地头上已站了五六个乡亲,他们一来想看看机收的损耗大不大,二来也盘算着选择机收是否合算。“我看也是机收好。”一位40多岁的妇女问郑富强,能不能留个电话?郑富强立即掏出便民服务卡,指着上面十多个服务项目说:“有电话,有价格,还有联系人,随时上门服务。”
“今年的市场确实朝好的方向发展,许多农户主动打电话叫我们收割,而去年是我们找农户。”郑富强欣慰地说,预计今年能收割近万亩,服务范围有40多个行政村、600多家农户。
“看——”他手指着四周一块块成熟的玉米地,“要是乡亲们愿意机收的话,作业效率就更高了,价格还可以再优惠点,可惜,现在我们还得换个地方作业。”欣慰中他又有几分遗憾。他期待农机作业的质量和效果都能超出传统作业水准,满怀信心地闯市场;期待村委两级干部组织大家修好通向田间地头的宽畅路,使农机作业效率更高;希望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玉米机械化作业,特别是机收的优势,引导老百姓接受机收这一新事物,让他们告别辛苦劳作,分享现代农业机械作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