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自治县是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该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饮马河与东辽河的分水岭,属于长白山区和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的丘陵区,是个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现代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要求大规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中,伊通满族自治县各乡镇结合自身的特点均采用了不同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下面对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地下水资源是伊通满族自治县重要的灌溉水源。近年来,井灌区大多存在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在这类灌区,减少灌溉用水量的主要目的应是改善水环境,恢复生态平衡,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灌区内的作物灌溉用水量,应按生态要求可供给的地下水开采量来确定。在这种前提下,当前这类灌区大多数已不能对全部灌溉面积上的作物实行充分灌溉。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仍维持原来的灌溉面积,对作物灌溉则采取非充分灌溉的方法,即在水分对作物产量形成的最敏感时期实行充分供水,而在其他时期实行少供水甚至不供水,不追求作物单产,而追求总产。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井灌区一般以大田作物为主,可采用喷灌,水源井置于地块中央,干管固定与井相连,干管沿地块长边布设,支管与干管垂直,布设于干管两侧,支管采用移动式喷灌系统,两套同时工作,与干管同时对作物进行灌溉。采用这种灌溉技术,与单纯的井水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一般可省水30%—50%,增产10%—30%。
蔬菜及经济作物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在伊通满族自治县一些乡镇,近年来已经开始发展利用日光温室、塑料棚等保护设施,人为地创造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的种植模式,从而实现作物的优质、高产、。其生产对象主要是高附加值的蔬菜、花卉等,主要供城市居民消费,价格相对较高。
日光温室、塑料棚等种植方式正是节水工程技术最能一展身手的领域。在日光温室中,微灌技术为最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等,它可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特制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 2—200升/小时) 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这种工程技术模式一般包括水源工程、日光温室(或塑膜大棚)、灌溉首部控制枢纽(水泵、控制设备、施肥设备、过滤设备)、输水管道和灌水器。灌水器常用滴头、滴灌管(带)、涌水器,还可结合覆膜进行膜下灌溉。微灌一般可省水50%—80%,蔬菜可增产15%—30%,在瓜果的种植中增产幅度更大。
水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伊通满族自治县各乡镇水库周边还有一些灌溉水源紧缺地区。在这类灌区发展节水灌溉时,既可以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减小渠床土壤的透水性,也可以建立不易透水防护层。在这些工程中,常用的方法有混凝土衬砌、浆砌块石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混凝土材料防渗等。渠道经过防渗处理后,可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
提高生产效率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在有经济条件的地方使用,其主要模式包括在大田作物灌溉上采用卷管式喷灌机。卷管式喷灌机在喷灌作业时利用喷灌压力水驱动卷盘旋转,卷盘上卷绕软管,牵引装有一个高压喷头的小车或装有若干个固定式喷头的悬臂桁架,使其沿作业线自行移动并喷洒。这种喷灌机的优点是能够适应各种大小形状和地形起伏的地块,结构简单、规格多、机动性好、操作技术简单,它可以实现自动控制,使生产率大大提高。一台机器可由一个人管理,每天可喷灌1.33—4.0公顷。目前的问题是喷灌机水头损失大、耗能多,运行费用较高,而且要求较宽的机行道,占地较多。为此,应统筹考虑喷灌机的规格和田间规划,以尽可能减少占地。
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后,伊通满族自治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因为减少了灌溉用水量,地下水的超采得到进一步抑制,大面积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得以减少。目前,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均得到有效改善,基本实现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