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全球粮食总量不缺 但缺乏有效协调

   2013-01-23 人民网-人民日报8450

当前全球粮食现状喜忧参半。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位震荡,未来仍可能反复出现。饥饿人口总量逐年下降,但饥饿问题呈现不平衡状态。全球粮食总量不缺,但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当部分或地区“断粮”,应该如何实施救援?

生产出口集中,总库存低位,“信息赤字”生忧

粮价“过山车”暴露三大短板

“美国去年遭遇的干旱和其他极端天气推高了全球粮食价格,包括玉米和小麦的价格。虽然干旱引发玉米减产,但大量的玉米仍继续被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依然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粮食价格依然很高,而且不稳定。许多民众,特别是在非洲和南亚的人民仍受饥饿和营养不良之苦。

美国农业部报告,去年全美有超过2000个县被宣布为灾区,约80%农业用地遭遇干旱,玉米和大豆受灾最严重,其减产对2012—2013年的市场供求以及价格的影响很大。该部门11日发布的报告说,由于供应比预期更紧张,许多农产品(6.06,-0.15,-2.42%)价格在过去数月达到或接近历史值。美国农业部经济学家鲍勃·埃里森认为,农作物减产和饲料价格上涨,正在传导到食品零售价格上。今年美国食品价格通胀或将达到3%—4%。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市场、贸易和制度部门主管、资深研究员马克西莫·托勒罗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最近遭遇的两次国际粮食危机分别发生在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2011年至2012年国际粮食价格高位波动。他认为,国际粮食市场处在粮价更高,而且更易波动的经济状态,也就是高粮价和高波动率的“双高”状态,给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冲击,凸显了改革国际金融和农产品市场架构的紧迫性。

托勒罗认为,国际粮食价格出现“过山车”,背后的推动因素包括美国和欧洲生物燃料生产的增长,中长期内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粮食期货交易和投机的作用等。在2010年和2011年,一些粮食生产大国的出口限制政策也造成很大市场干扰。

托勒罗说,目前农产品市场有三个显着特点加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一是主要粮食产品——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的生产和出口集中度越来越高,一国天气情况、产量波动和粮食贸易政策变化,都会立即影响国际市场;二是谷物的库存总体而言处于历史低位;三是缺乏关于粮食生产、库存水平的准确、及时信息,在“信息赤字”的情况下,市场很容易做出过度反应。

为应对最近两次国际粮食危机,政策制定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许多着手建设粮食储备体系,一些专注于提高粮食自给率。还有一些由于对依赖国际粮食供应失去信心,开始在海外收购农地。此外,一些要求加强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监管,这种做法能否防止粮价过度波动,抑或造成市场更大扭曲还存在疑问。托勒罗认为,这些国内层面的政策措施,都可能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运行效率。

樊胜根对本报记者说,国际粮价过度波动以及粮食危机的发生表明,全球粮食市场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建立国际粮食储备机制以减轻粮价波动风险是可行且可取的。这可以从一些地区性的粮食储备开始,比如东盟的大米储备,西非和东非地区建立粮食储备等。但建立国际粮食储备的一个瓶颈是储备的管理机制问题——由谁、在什么时间释放储备,向哪些人释放储备,这些都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托勒罗也认为,要明确储备投放的“触发机制”,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释放储备,这样的“触发机制”必须是透明的。但他也指出,建立粮食实体储备,不管是地区或者全球层面,都不能完全解决因金融、能源和农产品期货交易带来的市场波动风险。因此,应对国际粮食市场过度波动给粮食带来的挑战,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政策工具。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指出——经济公平增长是关键

粮食日益成为全关注的重大议题。根据联合国发布的饥饿报告显示,全球近8.7亿人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状态,其中约8.52亿人生活在发展中。日前,记者就全球粮食问题采访了总部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及社会发展部首席经济师卢卡·鲁索。

  鲁索从事粮食工作多年,几乎走遍了非洲大陆的大部分贫困。他认为,粮食不但是一个农业生产问题,而且与经济发展及社会紧密相联。

问:当前粮食的现状如何?

答:总体上讲,形势有喜也有忧。粮农组织统计显示,从1990—1992年到2010—2012年,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减少了1.32亿,从占全球人口的18.6%降至12.5%,从占发展中人口的23.2%降至14.9%,饥饿人口的总量及其所占人口比例都在下降。但另一方面,全球饥饿问题发展不平衡。非洲是在此期间饥饿人口数量增加的区域,从1.75亿增至2.39亿,而过去4年增加近2000万。另外,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对饥饿问题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统计,减少饥饿人数的多数成果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之后改善危机进程明显放缓,粮食价格上涨也影响了饥饿的工作。

问:粮食安临哪些新的挑战?

答:全球粮食现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使得粮食问题已经不能以地区眼光来解决,而是要放在全球视野之下;二是在饥饿与贫穷及营养不良严重的地区,往往与当地内部派别冲突或地区的武装冲突相互叠加,加重了解决饥饿问题的复杂性;三是天灾人祸并发症,导致贫穷与饥饿问题日趋严重,例如埃塞俄比亚、阿富汗、索马里等的饥饿人数是发展中平均人数的3倍。在埃塞俄比亚,每年有数万人需要国际组织帮助提供食品援助。索马里现在处于动乱之中,其援助计划完全要由国际组织管理。多情况下还要依靠当地政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解决粮食问题。

问:未来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答:有效保证全球粮食的主要出路在于经济公平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才能有助于解决吃饭问题。但解决粮食需要的是一种与社会公平平行的增长,能够让贫困人口在经济增长中受益。因此需要改善这些的社会福利制度,确保最脆弱群体也能够从增长中获益。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生活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此外,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如在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将自身确保粮食的做法介绍给别的。

最后,未来还可能会考虑使粮食储备的战略布局更加合理化,当一个地区或遇到紧急需要或出现粮食价格上涨时能起到应急及平抑价格的作用。粮食价格目前由市场调节,将来可能也是如此,但是为了避免市场投机行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在加强对市场的预测,如对主要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进行产量的分析评估,及时向市场提供信息,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市场投机的作用。

“10+3”紧急储备居安思危

东亚地区是全球大米重要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部分仍有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粮食供应链十分脆弱。以往如果发生自然灾害,粮食供应一旦“断链”就只能指望政府紧急调运储备粮救急,而储备机制不健全的往往就会出现饥荒。如今,东亚的粮食有了很大改善,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就是建立了“东盟与中日韩(10+3)紧急大米储备协定”。有了这个协定,受灾国就能迅速获得“外援”,以解燃眉之急。

东盟与中日韩于2011年10月正式签署“10+3”紧急大米储备协定。去年7月12日,这一协定正式生效。它标志着东盟中日韩“10+3”粮食合作机制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机制目的在于,当该区域内发生大规模灾害等突发紧急情况时提供快速支援,促进东亚以大米为主食的互相合作,加强该区域的粮食以及粮食信息交流,维持大米价格稳定。

2012年12月初,台风“宝霞”造成菲律宾中南部地区34个省份约620万人受灾。这些受灾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当地居民急需获得基本的粮食供应。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东亚迅即向当地提供了包括食品、饮用水在内的紧急援助。日本在“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协定”的框架下,向菲律宾提供了价值20万美元的紧急粮食援助。此次援助将通过菲律宾政府购买菲产大米送往灾区。这是东亚首次通过“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协定”向其他进行援助。

根据协定,“10+3”紧急大米储备总量达78.7万吨。其中,中国以向该储备提供30万吨大米成为提供国,其次是日本提供25万吨,韩国提供15万吨,余下的8.7万吨由东盟10国分担。同时,东盟和中日韩还建立了400万美元的共同基金作为运营费用。其中,中日韩三国各提供100万美元,东盟10国共同提供100万美元,该基金可在5年内分期提供。据报道,该大米紧急储备部分在仓库保管,可以迅速地用于人道援助,其余部分则由各国库存事先申报、随时应约提供。

在2011年至2012年,“10+3”紧急大米储备已经进行了“试运行”,在泰国、老挝和印尼动用了库存大米,以应对紧急粮食短缺。去年9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农林部长会议发布声明,敦促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理事会完成必要协议,使该储备尽快发挥作用。目前,泰国提出在泰设立“10+3”紧急大米储备秘书处。

在去年11月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领会议上,各国领重申了加强粮食合作的意愿,且欢迎建立“10+3”粮食信息系统的倡议。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