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如今,在怀集县像陈仕铬这样通过土地流转已拥有上百亩土地的“农场主”多达200多个。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家庭农场”正在怀岭大地悄然兴起。
“家庭农场”规模化出效益不再“有人无田耕,有田无人种”
陈仕铬是怀集县蓝钟镇太平村人。近几年,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大量土地闲置甚至撂荒,看到这个情况后,他便萌生了把闲置的土地流转过来种植沙糖桔致富的想法。通过与村民们商量,2008年他在村里租赁撂荒的土地100多亩,集中起来发展设施农业,种起了沙糖桔,平时的果园种植和管理主要靠他和妻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只有农忙时才雇请村民帮忙。种植当年,由于不懂技术,陈仕铬遭遇了初期失败,成效不明显。
从次年开始,他请教了一位四会种植本行业的师傅,并增加投入,再度种植沙糖桔,后来实现了两倍翻本。初尝开荒包田的甜头,陈仕铬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得到了当地政府、村民的支持,有的家庭以每亩地50元至100元不等的价格,把荒山租赁给陈仕铬经营种植。不久后,陈仕铬承包的山地种植沙糖桔达到200多亩,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种果大户。时至今天,陈仕铬的“农业大计”发展得很好,一年除去化肥、农药等成本一应开支外,一亩沙糖桔收入2000元,200亩收入就达40万元。现在陈仕铬全家6人,子女外出务工,家里主要靠他和妻子打理农活,忙不过来时,他就请三两个帮工。
“孩子们觉得种地不划算,结婚后都外出打工了,老伴身体又不好,家里的6亩多地靠我一个人还真种不过来。不过现在好了,除了给自己留点种菜的地,全都租给了这个家庭农场,农闲还能到这里打工挣钱,租地和打工的收入远比原来种地多得多。”正在农场果园里除草的该村村民老陈如是说。
怀集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出现了务农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农业经营兼业化现象。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农业生产经营怎么搞,成为当前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有人无田耕,有田无人种”和“多种不能,少种不行”的矛盾。
摸底数量探索政策家庭农场数量超过1000家
家庭农场其实是个舶来词,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那么到底何谓家庭农场?由于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各地对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管理、扶持也无从下手。不过,农业部圈定了家庭农场的调查范围: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无常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农业净收入占家庭农场总收益的80%以上等。
“家庭农场这种模式实际上并非新鲜事物,各地早就在这方面进行摸索,只是原来没有进行过调查。”怀集县农业局经管股有关负责人说。今年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怀集县对全县家庭农场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据调查,目前全县潜在的家庭农场数量超过1000家,数量之多超过管理部门的预期,只是绝大部分尚未正式登记注册。怀集县正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摸索出台针对家庭农场的规范、扶持政策。
怀集县农业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从目前的调研情况看,种养结合型的家庭农场模式较为普遍,如同时经营果树、稻田、水产等,发展综合种养,只是每一项的种养规模都不大。按照现有的农业扶持政策,这个群体很难获得政策扶持,既不是种粮大户,也不是养殖大户,属于“三不靠”。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就是要为这个群体量身定做一套扶持政策。
对家庭农场进行补贴成功流转农村土地20万亩
采访中,怀集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其实,在怀集县有许多像陈仕铬这样的“农场主”,怀集县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摸索推行“家庭农场”模式,即鼓励农村一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通过流转、承包、入股等形式,集中当地分散的土地进行连片开发,规模种植。
据介绍,近年来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该县积极鼓励种养大户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采取土地整理、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等办法,把劳动力少、无力耕种户的土地集中到种植大户或企业手上。同时,在各个乡镇都设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对达到规模土地承包者进行补贴;推进红盾护农、商标富农、经纪活农等多项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及销售渠道上的帮助。
其中,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该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不同形式的规模经营。截至目前,怀集县已成功流转农村土地近20万亩,为当地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土地保障。“事实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是一个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繁荣。”该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今,由于家庭农场搞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商品化运作,效益明显高于普通农户。在陈仕铬的影响带动下,蓝钟镇周围村庄的不少农户也纷纷增加了承包土地的面积,应用先进的实用农业种养技术,选用先进的优质种子,进行科学生产,户户都能获得可观的收入。该镇双兴村一位果农,去年与梅州市沙田柚专家合作,种植300多亩的连片沙田柚生产基地,创办起自己的“家庭农场”,预计三四年后农场年收入可达200多万元,使果树成为耕山致富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