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分析 (2000—2020)

   2013-06-19 中国农机化导报9260
分析发展态势是决策时正确审时度势的基本要求,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影响决策的正确判断至关重要。分析判断准,决策正确则事业兴盛;分析判断有误,决策错误则事业衰败。发展态势分析一般从发展状态、发展环境、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既分析态,又分析势,既是现实的,又是动态的,前瞻的,给正确决策提供研究支持。

    13年,农机化发展盛况空前

    2000—201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状态增长盛况空前;速度加快形成历史上快速发展成长期;质的改善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成效显著成为农机化发展成果辉煌、贡献巨大的重要历史时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仍亟待解决。

    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0年5.23亿千瓦增加到2012年10.26亿千瓦,12年增加5.03亿千瓦,接近翻一番,年均增加近4200万千瓦。尤其近10年来,总量增长连续跨上6亿千瓦、7亿千瓦、8亿千瓦、9亿千瓦、10亿千瓦五大台阶,2012年农机总动力超过10亿千瓦,成为当年农机化十大新闻的头条新闻。也就是说,进入21世纪后这头12年的农机总动力增量,接近前50年达到的农机总动力总量。这12年间,2000—2003年年均增加约2900万千瓦,2004—2012年年均增加约4680万千瓦,近9年可谓盛况空前。

    农业机械原值从2000年2828.1亿元增加到2012年7805.6亿元,2012年为2000年的2.76倍,12年增加近5000亿元。其间,2000—2003年年均增加约180亿元,2004—2012年年均增加约494亿元。尤其2009—2012年这4年年增量从627.9亿元到691亿元,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乡村农机从业人员从2000年3413万人增加到2012年5354万人,12年增加1941万人,年均增加160多万人。农村中会操作使用现代农业机器装备的新型农民数量大增,总量空前。

    农机户从2000年2714.7万个增加到2012年4192.3万个,12年增加了1477.6万个,年均增加120多万个。显示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户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农机户作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不断发展壮大。

    农业机械购置总投入从2000年190.57亿元增加到2012年856.96亿元,2012年为2000年的4.5倍,翻了两番多。不断加大投入形成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从2000年到2012年,机耕面积从6200万公顷增加到1.1亿公顷,机耕水平从47.7%提高到74%;机械种植面积从4000万公顷增加到7680万公顷,机械种植水平从26%提高到47.4%;机收面积从2645万公顷增加到7117万公顷,机收水平从18%提高到44.4%。农业生产中机械化作业方式日益增加,传统作业方式日渐减少。

    在2000—2012年间,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机工业出现了互促共进的发展局面。农机工业总产值连续突破了三大关,2005年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2009年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达3300多亿元,成为全球农机制造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口受阻的严峻形势下,把扩大内需作为克时艰、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农机化作为主攻方向,国产农机保障了国内需求90%以上的供给能力,卓有成效地实现了持续六年保持农机工业产值两位数增长,在机械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全球农机制造大国列入2012年农机化十大新闻第二条。

    快速发展最显著的标志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及玉米机收水平、水稻机插秧水平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0年32.3%提高到2012年57.2%,12年提高24.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幅度大于2个百分点。尤其2006—2010年连续5年提高幅度都在3个百分点以上,形成我国农机化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中国已成为21世纪农机化发展的新亮点。在这个时期,我国农机化发展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2007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2.5%,超过了40%。二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50%,达52.3%。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畜力传统生产方式为主转变为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时代。这两大跨越都列入2012年农机化十大新闻的重要内容,也显示出中级阶段快速成长的重要特征。

    在这一时期,努力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主攻方向,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最薄弱的两个环节玉米机收和水稻机械种植都取得了突破性快速发展。玉米机收水平从2000年1.7%快速提高到2012年42.5%,12年提高了40.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尤其近几年,出现提高幅度高达8个百分点以上的发展速度,真是前所未有。在玉米主产省中,还出现了山东省玉米机收水平连续几年提高9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以上的发展速度,被称为“山东速度”。山东省玉米机收水平2000年仅为3.7%,2010年达到71.5%,如今已达80%以上,成为我国率先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省。这个亮点也列入2010年农机化十大新闻第4条。在此期间,我国玉米联合收获机从2000年0.36万台增加到2012年23.3万台,年均增加1.9万台。尤其近3年增加量都在4万台以上,2012年增加6.3万台。

    12年间,水稻机种水平从2000年5.1%提高到2012年31.7%,12年提高26.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近两年的提高幅度都在5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机插秧发展很快,2012年机插秧面积已达892万公顷,是2000年的10倍。机插秧面积占水稻机械种植面积的比重从2000年60.5%提高到2012年93%,机插秧已形成机械种植的主流方式,正在迅速推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作方式正在发生快速改变。与此相应,水稻插秧机从2000年4.45万台增加到2012年51.3万台,年均增加3.9万台。尤其近4年年增加量都在6万台以上,2012年年增加量为8.6万台。

    拖拉机总量从2000年1373.7万台增加到2012年2282.5万台,增加了900多万台。其构成发生了大中型拖拉机比重上升,小型拖拉机比重下降的巨大变化。2000—2012年,大中型拖拉机从97万台增加到485.2万台,占拖拉机总量的比重从7.1%上升到21.3%,其中36.8千瓦以上的拖拉机由44.35万台增加到131.8万台,翻了1.5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58.8千瓦以上的大马力拖拉机近年来发展较快,近两年年增量都在8.5万台以上,2012年占大中型拖拉机的比重已达10.5%;小型拖拉机数量虽从2000年1276.74万台增加到2012年1797.23万台,但占拖拉机总量的比重已从92.9%下降到78.7%,2012年还出现总量比上年减少近18万台的情况。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从2000年139万套增加到2012年763.5万套,2012年为2000年的5.46倍,机具配套比从1∶1.44提高到1∶1.57;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从2000年1797.8万套增加到2012年3080.6万套,增加了1282.8万套,机具配套比从1∶1.42提高到1∶1.71。农机作业领域和范围都有大幅拓宽。

    联合收获机总量从2000年24.1万台增加到2012年127.9万台,增加了100多万台,年均增加8.6万台,近5年年增量都在11万台以上,2012年增加量达16.5万台。在此期间,联合收获机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稻麦联合收获机由23.75万台增加到104.55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由0.36万台增加到23.33万台,构成比稻麦联合收获机由98.5%下降到81.8%,玉米联合收获机由1.5%上升到18.2%。三大粮食作物机收作业从小麦向水稻、玉米迅速扩展。

    农业装备结构、功能改善使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万元产业增加值柴油消耗量由2000年149.7公斤降低到2012年64.5公斤,减少了57%(85.2公斤),取得了明显的节能降耗效果。

    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结构改善主要表现为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减少而乡村农机从业人员逐年增多。2000—2012年,我国产业从业人员从3.6亿人减少到2.58亿人,减少1亿多人,而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又称农机手)从3413万人增加到5354万人,增加近1941万人。这一增一减,使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占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9.5%提高到20.8%,提高了11.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目前从事产业的从业人员,5个人中已有1个是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表明从事产业的人员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素质有很大提高。传统农民日益减少,会操作使用现代农业机器装备的新型农民日益增多。实际上,农机手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主要农活是农机手干了,传统农民干辅助活。机械化生产方式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导方式。

    质的改善还表现为农机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经营规模、经营能力和专业化程度都有较大提高。截至2012年,在16.7万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占20.6%,拥有农机原值20—50万元的服务组织已占28.9%,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已占14.5%;在4192.3万个农机户中,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已占12.4%,拥有农机原值20—50万元的农机户已有40.9万个,占0.98%,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已有5.4万个,占0.13%。目前所占比重虽然还小,但发展趋势是上升的。

    农机化作业主攻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开拓农业生产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小麦达93.21%、玉米达74.95%、水稻达68.82%。薄弱环节玉米机收、水稻机械种植近年来已在加快发展。

    在主攻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农业机械化正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农、林、牧、渔业机械化发展,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延伸,农业机械化与产业化协同推进,为实现“四化”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支撑。在区域发展方面,农业机械化正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推进,从陆地到水域及天空发展。相应的农机技术装备也因势利导地得到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开创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粮食增产,保障粮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四化”同步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为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进程,为经济总量从第6位上升到第2位,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1000美元到6000美元6大台阶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做出了农业机械化重要贡献!2000—201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32.3%提高到57.2%,产业劳动生产率从4146元/人提高到20322元/人,2012年约为2000年的近5倍;粮食总产量从46217.5万吨增加到58957.5万吨,增加了12740万吨,近6年总产量都在5亿吨以上,出现了有史以来九连增的奇迹;人均粮食从364.7公斤增加到435.4公斤,提高了70.7公斤,保障了粮食;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53元增加到7917元,实现九连快,翻了1.75番,城乡收入比出现了从拉大到缩小的转机;在此期间,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1亿多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了近1.5亿人;城镇化率从36.2%提高到52.6%,乡村人口从80837万人减少到64222万人,减少了16615万人,城镇人口从45906万人增加到71182万人,增加了25276万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内生产总值从1.2万亿美元增加到8.26万亿美元,人均GDP从不到1000美元增加到6100美元,固本强基,加强现代农业基础,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不”问题仍亟待解决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努力解决好制约发展的问题,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昂首阔步继续前进。发展中的问题很多,方方面面。总体来说集中表现为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农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和领域发展不平衡。北方旱作区与南方水田区,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目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7.2%,已有黑龙江、新疆、天津三省、市、区达80%以上,黑龙江省已达89%,但还有9个省、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40%以下,称为农机化发展的弱势地区,的贵州省还不到20%。农业现代化滞后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急需加强;领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种植业与养殖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等。差距大,意味着发展潜力和空间也很大。统筹兼顾,加强发展的平衡性是努力的方向。

    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与薄弱环节机械化严重滞后不协调,称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环节;保粮食,主攻粮食生产机械化与促农民增收,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还不够协调;农机化的劳力替代作用发挥与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还不够协调;农机装备迅速增加与农机新人培育要求还不够协调;农机装备供给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还不够协调;农机与农艺融合还不够协调;增大农机投入需求与资金困难、投入不足不协调;科学发展要求与体制机制障碍不协调等。这八个方面的不协调现象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农机化发展需求迫切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含技术、装备供给、资金投入供给、人才供给、制度供给等不足),要在发展中靠科技进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来解决。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中,要主攻薄弱环节,解决好不协调问题,加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努力的方向。

    不可持续主要表现为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资源紧缺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对农机化发展克服资源环境制约严峻挑战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解决好不可持续问题,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机战线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新时期继续前进的努力方向。

    总之,农业机械化发展处在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我们的责任是要善于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适应新情况,顺应新期待,形成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去应对和化解新挑战,攻坚克难,赢得主动去解决好前进中的新问题,在新的高度上努力开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

    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正处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级阶段,是农机化发展快速成长期。又处于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环境空前好。

    一是法治环境空前好。立法,依法促进。200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条开宗明义规定,立法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从此,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促进的法治轨道,有了法律保障。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大。2004年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已形成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4—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从7000万元逐年增加到215亿元。力度加大,范围拓宽,标准提高,机制改善,前所未有。在此基础上,农机作业补贴、农机报废更新政策等健全配套措施,也开始试点并逐年扩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

    三是实力显著增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显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演变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初期,都需要用农业的积累来哺育工业和城镇发展,政策上对农业往往是多取少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相当实力后,就会反哺农业。借鉴国际经验,低收入一般不具备反哺能力,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才开始具备反哺能力,收入越高,反哺能力越大。根据银行的分类标准,一般人均GNP(或人均GNI)<800美元的属于低收入;>800美元至接近10000美元的属于中等收入,其中<3000美元的属于下中等收入,达3000美元至接近10000美元属于上中等收入;达10000美元以后才进入高收入行列。我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进入了中等收入行列,进入反哺转折期。政策上逐步对农业实施由过去多取少予向多予少取放活转变的支农强农惠农系列政策,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并对农业进行补贴,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就农机来说,2004年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正式把农机购置补贴纳入支农强农惠农政策体系。那时我国经济总量(GDP)由第6位上升到第5位,已超过法国。人均GDP为1490美元,还属于下中等收入行列,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为7000万元。重点补贴的地区是粮食主产区16个省(区、市)的66个县及部分农垦农场,重点补贴的机具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6大类机械。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反哺能力增强,补贴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农牧业县(场)全覆盖,补贴机具逐步扩大到粮、棉、油作物,特色经济作物及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装备设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那年我国经济总量已升至第4位,超过英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达2070美元。当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增至6亿元。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农业的多种功能日益凸现,农业的基础作用日益彰显。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那年我国经济总量升至第3位,超过了德国。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达3414美元,跨入了上中等收入行列,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比上年翻一番,增至40亿元。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这一年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第2位,超过了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5447美元,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增至155亿元。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GDP)突破8万亿美元,达8.26万亿美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达6100美元,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也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15亿元。支农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时,首次提出了“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新要求。以上情况表明,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反哺,经济社会发展已具备反哺的能力和条件,认识到位,政策有力,形成政民合力促进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

    四是我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四化”同步推进的新时期。“四化”同步推进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新时期工农联盟更加巩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03年开始出现了我国有史以来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产业从业人员的历史性转折,2011年更出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超过产业从业人员和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历史巨变。粮食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使我们对《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辟判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现代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在江苏考察时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四化”同步推进,要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这应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基础支撑。

    五是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形势越来越好。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福祉,使广大人民受益,深受人民拥护、欢迎。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成效卓著,举世公认。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开放模式,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在国际化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受益,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使改革开放的形势越来越好,红利越来越多。农机战线也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增添新的活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业机械化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善于利用有限资源,靠智慧和勤奋解决发展难题,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农机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迎来更多跨国农机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站在新起点、新高度,开创发展的新局面,取得更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展前景展望

    新时期农机化发展有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快速成长与转型升级交融,在加快发展时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在“四化”同步推进中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大力支持农用工业发展,积极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工业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装备支持;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购买更多的农机装备,繁荣农机市场,还可以转移更多的劳动力到二、三产业从业,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三是新时期按照“保供给,促农民增收”相统一的新要求,统筹兼顾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增产增收型农业机械化。四是要加大克服资源、环境制约的力度,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农业机械化,是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特征。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作了高度概括,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就是大家常以为据的“六用”,在指导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重要指示精神要结合新时期的新特点认真贯彻落实。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新时期不仅要重视量的增长,更要注重结构改善和功能提高。随着农机化由生产全程化向化推进,随着对节能降耗的要求日益提高,农机品种必然向多样化、高质化发展,发展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市场的竞争态势也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由低水平价格竞争向高水平差异化竞争发展。新时期应当注意,在农机总量增长中,既有新增量,又有报废更新量,也就是换代升级量,而且这个量已不容小视,相当可观。据研究,目前农业机械超期服役的老旧农机已占很大比重,能耗高、污染重、性差、事故隐患多已是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大中型拖拉机达到报废年限的已有50多万台,约占总拥有量10.5%;小型拖拉机达到报废年限的已近1千万台,占总拥有量的比重高达55%;稻麦联合收获机达到报废年限的约20万台,约占总拥有量近20%;水稻插秧机达报废年限的约3.9万台,约占总拥有量的7.6%。

    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已联合发文开始在11个省市进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与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衔接进行试点探索,此工作已正式启动。今后农机年报废更新量是一个不小的数量,值得业界关注。因此,在农机企业群雄林立,国内国际农机企业都抢滩中国农机市场的今天,在农机化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企业要拿出自己的产品去参与市场竞争,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做出贡献,必须深入研究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研究政府政策导向,审时度势,根据自身特点在复杂多样的广阔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和突出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出先进适用、可靠、节能降耗、你无我有、性价比受市场欢迎的农机产品,以优以特取胜,赢得主动,创造佳绩。还必须注意的是,研究开发市场时,不能眼睛只朝上,只关注政府行为,还要上下兼顾,深入研究农民的实际需要,眼睛也要朝下,要唯实。因为农民是购置农机的市场主体,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又是农机购置投入的主要力量,农民要算经济账,重视实际效益。这些年来,中央财政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投入年年增加,增幅很大,但每年都出现有一些省实际农机购置总投入下降的情况。例如,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高达175亿元,但出现了10个省农机购置补贴总投入下降的情况,其中8个省是因为农民投入下降,2个省市是因为地方财政投入下降。所以研究市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要研究农民的实际需求。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在新时期要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力度,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辐射功能;加强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试验,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装备的应用和推广;大力推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新时期要加大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的力度;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装备与运行模式的研发与应用;加强机具配备的成套性、协调性、先进性和经济性;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加大培育新型农机化经营实体的力度,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提高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经营效益。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解决好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鼓励和支持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良性互动发展。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新时期要在造就建设现代农业人才队伍上下更大功夫。要按照人才强农、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的要求,以提升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符合发展要求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机化人才队伍,为实现农机化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已形成5300多万人的一支产业大军,还在继续发展壮大。但新手与老手,经过培训与未经过培训的人对机器操作使用效果差别很大,要通过组织培训和实践考验,把这支队伍培养成有文化、能熟练操作使用现代农业机具装备、能吃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还要建立农机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使新型农民和合作社带头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和生力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