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国春在练习收割机操作
稚嫩的脸庞、甜甜的笑容、胖胖的身体,在绝大多数叔叔、爷爷辈的学员堆中,出生于1992年的廖国春特别显眼。
廖国春老家在梁平县明达镇天台村,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到过浙江、福建、深圳等地,干过电梯工、电焊工、公交车售票员。“打工不自由,又存不下来钱。每个月初发的一两千块钱工资,到20多号就花完了。”在外漂泊4年之后,去年8月,他两手空空回到老家。
恰逢秋收,看到浙江、福建、山东等外地的联合收割机在家乡收割水稻,一打听,每天可以收取4000元左右的作业费。廖国春心动了。他鼓动父亲出资6.2万元,加上补贴的5万元,购买了一台久保田208型联合收割机。由于时间紧,来不及考取驾驶证,廖国春聘请了一名机手和他一起下田作业,开始了他的“稻客”生涯。
太阳炙热,阳光下站在机器旁更热。白花花的太阳首先给了廖国春一个下马威。“烈日当空,我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只搞了半天,就差点中暑。”廖国春说:“收割时,飞扬的谷物上的灰尘与谷芒和着汗水粘在身上,奇痒无比,真想撒腿就跑。”
在最难以忍受的时候,廖国春想到过放弃,但一想到是自己要求父亲买的,又投入那么多钱,生性倔强的他一咬牙,硬是挺了下来。在梁平收割完毕后,他同父亲以及聘请的机手一道,驾着“铁牛”到云阳、巫溪、奉节、利川等地收割水稻,一直干到10月底。
“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开始保养、调试机器,上午8点多,稻谷露水干了就开工,天黑了才收工,每天都要干10多个小时。”廖国春说,机收确实太累了,两个月下来,人晒黑了不说,还掉了好几斤肉,“权当了。”
“小伙子吃得苦,舍得下力气,100多斤的‘跳板’(用于机器爬坡、过沟等)扛起飞跑,跟有些在家‘啃老’的年轻人大不一样。”曾与廖国春一道外出跨区机收水稻的王正春对他很是欣赏。
去年,廖国春与父亲辛苦两个月,换来了4万多元的纯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虽然累点,但自由,心情愉快。”这让廖国春坚定了继续干下去的决心。
今年,他早早报名要参加培训,在培训现场,学得也格外认真,一个劲儿缠着教练教他“真功道法”。教练也很喜欢这个活泼开朗的大男孩,耐心地给他讲操作技巧,指导他在训练场转了一圈又一圈。其他学员见他学得太久,纷纷“抗议”,把他“请”下机器。可下了机器的他更没歇着,又急忙找厂方技术人员学习收割机的调试、保养和故障排除方法。
“去年请了一个师傅开,每天工资至少就要付350元。”廖国春说,只有学好技术才能挣更多的钱。去年有一次机器皮带断了,由于不懂维修,只好打电话请教,搞了半天才换好,白白少挣了1000元。“我就想认真学了,各人把驾驶证考起!”
“在很多人眼中,我们‘90后’就是喜欢上上网、玩玩游戏,苦活、累活都不愿干。我就是想证明,‘90后’并不是那样的,父辈们能干的活,我们一样能干,甚至干得更好!”廖国春说。
聪明的廖国春又从田间作业中发现了一个新商机。“虽然农民不再弯腰挞谷,但搬运稻谷还是很辛苦,要是能用拖拉机在田间转运一下就好了。”廖国春说,下一步他打算再添台拖拉机。
梁平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兰显发说,年轻人思路活、有闯劲,他们的加入,给农机事业带来了活力,给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