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农机制造成跨界扩张新选项

   2013-08-26 《中国工业报》 邓继跃8420
核心提示:长期以来并不太受关注的农机行业近来也变得不平静了。在众多国外农机巨头进军中国市场的同时,有消息称,一些国内的外行业企业包括一些工程机械的一线企业,也开始筹划或已公告将“跨界”农机。
       国内企业对扩张的冲动从来都是难以被压抑的,就像专注、做精产业在工业发达地区是一种常态,而在国内几乎成为一种另类一样。即使是面对严重的产能过剩,即使有关方面在努力倡导推进转型升级,但这些仍不足以让那些患有“扩张偏执症”的企业停下脚步,特别是当增长重于质量,数据高于效益成为价值取向时。尽管,其中或许不乏“半吊子”和“空架子”的摆设产业。

这不,长期以来并不太受关注的农机行业近来也变得不平静了。在众多国外农机巨头进军中国市场的同时,有消息称,一些国内的外行业企业包括一些工程机械的一线企业,也开始筹划或已公告将“跨界”农机。

夸张点说,作为“支农”性质的、长期执行低价微利政策导向的农机行业,已经很久没享受过这等“风光”了,以至于有业内人士在听闻消息的瞬间,发出了“到底是谁疯了”的惊呼。的确,农机行业这座“围城”通常总是里面的人想出来,如果说有外面的人想进去的话,那也就是十多年前的“华源系”和三年前的“奇瑞系”还值得一提。尽管,“华源系”的身影如今在农机行业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农机行业的内在品性

在中国装备工业过去十多年实现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农机行业由于受内在特殊性的影响,在发展速度方面属于不温不火,或许更像当下证券市场中的大盘蓝筹,处于不尴不尬的边缘化状态———产业规模虽能保持一定增幅,但因缺少内在活力而寂静无声。可以说,恶劣的作业环境与强调产品可靠性之间的矛盾,缺乏职业训练与高商业嗅觉之间的反差,由低收入者构成的消费群体与追求产品高利润之间的不对称,大路货乏善可陈,企业间跟随复制形成风气,使特色产品无从谈起,这些都使农机行业多年来变得了无生机。

事实上,与国内装备工业的诸多分行业一样,如今的农机行业在需求结构上正不断发生变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包括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种植、特色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储运及加工等环节,由于经营规模、气候、土壤、农技农艺等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相关装备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和细分的趋势。但现实情况是,当下农机行业在产品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头重脚轻”现象,即主机动力和行走部分完整庞大,但在后端,即配套农具方面则显得极为薄弱甚至是严重缺失。由农机补贴主导的拖拉机、收获机械等具规模效应的产品市场,正不断趋向饱和,产品利润则在市场竞争强度明显加大、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不断被稀释。而国内十多年前即投入研发运作的半喂入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至今难成气候,甘蔗机更是鲜有问津。市场仍由国外品牌主导。特色农机具则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可以说,按部就班的节奏,自说自话的无趣,算得上是农机行业的品性了。

或许从这一点上考虑,工程机械巨头们在资金、技术、经营力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如果再将其强悍作风一并加以考虑的话,同以行走机械为主要特征的两个行业,如此“跨界”,不难上手。

客观地说,沉寂滞重的农机行业的确需要“鲶鱼效应”的触动与,更需要发展新的产品门类及注入新的商业理念。不过,市场人士的关注点则在于,新资本的进入是意在有效改变行业内明显失衡的产品结构,还是会将这种失衡导向更为极端。但无论事情朝着哪个方向发展,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农机行业的确不是圣弗朗西斯科———那个170多年前美国各色人众为淘金而纷纷奔向的位于加利福尼亚的西部小镇。换言之,农机行业不可能成为简单的赢利场。就如同那些进入风电、光伏、海工等领域的投资一样,成功者有之,而铩羽沉戟者亦非个别。理性的期待是,新资本的进入是以差异化的价值取向及运作方式另辟蹊径,为农机行业带来清新空气,让用户有机会享受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产品及服务体验。不过,在记者看来,这种“集体行动的逻辑”,除了搭追求产值数据的“便车”外,能剩下些什么还真是个疑问。

经营难局下的特殊选择

目前,国内装备工业正处于一个相当艰难的时期。政策上已发出明显信号,那就是在中短期内,市场需求因推出大规模投资而发生显著好转的几率是偏低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GDP也许有发生突破“容忍极限”的意外。果真如此,或将使市场以及企业赢得些许喘息的机会。尽管,这将有悖于转型升级的主观诉求。不过,对于国内装备工业及企业而言,在这个调整期内,选择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及经营方式,对行业及企业的长远发展无疑至关重要。

从工程机械上市公司的业绩公告中可以看出,主营业务增速的大幅回落,应收账款的沉重负担,产品利润率的持续走低,是上半年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这种情形下,逆势扩张也许是在非常艰难时期的一种无奈之举。

应该说,国内企业在专注上普遍缺失,而铺摊子,热衷于追求产值,搞扩张,看重数据增长总会被置于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那些对地方GDP指标担负着更多责任与义务的工程机械巨头而言,选择进入技术门槛较低的农机行业比选择进入所谓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显然有更高的性价比。以农机产值来填补和对冲传统市场的产值亏空或许会容易些。尽管,这种判断是主观的。

奇瑞重工的示范效应

或许,人们会以2010年进入农机行业的奇瑞重工作为良好的示范。原本带有浓重“低端产品”色彩的奇瑞重工,在最初的两年间也并没能整出什么像样的动静。

转机应该是发生在福田汽车原副总经理王金富空降奇瑞重工两年之后的2012年。据奇瑞重工的相关人士介绍,今年企业实现50亿元的销售收入几无悬念。

应该说,作为一个成立不足五年的企业,这种示范效应,足以使陷入增长困局的工程机械巨头摩拳擦掌,激昂亢奋了。

事实上,奇瑞重工能在农机行业迅速做成规模,得益于其具有对农机行业的深刻认识及把控能力。毕竟,对于王金富而言,奇瑞重工能取得现有的业绩,只不过就是把曾经做过的事情再重复一次而已。甚至,他还有机会弥补之前的些许遗憾。

但对于那些试图进入农机行业的工程机械企业来说,复制以往的成功是可能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机行业复制这样成功或许是另一回事,就像无法复制王金富一样。

  农机补贴的“去扛杆化”

应该说,财政对农机行业实施的补贴政策,对农机行业近十年来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12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超过30%,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超过40%,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近四年累计增长30个百分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