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开花“换汤不换药”
近日,记者走访其中一家农场时看到,除了门口的名字换了,干的还是老一套,在经营方式上并没有什么创新。而所谓的农场主也直言不讳地说,这次他抢着注册家庭农场,就是为了贴合中央的政策方向,等到优惠政策出台的时候,可以占据先机。
2013年一号文件出台后,我国多个地方出现当地的“个家庭农场”。记者在江苏无锡采访时了解到,仅在一号文件出台一个月内,已有对政策敏感并具备一定实力的种植大户要求注册家庭农场。
较早发展家庭农场的山东胶州市之前注册了28家家庭农场,其中有26家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有2家注册为个人独资企业。一号文件出台后的两个月内则增加了七八个家庭农场。“过来咨询的太多了,很多并不是真正从事农业生产,不排除有些人是对政府后续的补贴和优惠上有想法。”胶州市工商局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相关专家认为,家庭农场是发达稳定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但我国目前相当一部分家庭农场脱胎于农业种养大户或合作社,流转土地追求利润化,“换汤不换药”现象严重。
记者采访发现,由于种粮效益较低,有一些地方家庭农场“非粮化”现象也比较普遍。不少地区的家庭农场从粮食生产逐渐过渡到主要从事草莓、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甚至从事休闲观光农业,背离家庭农场发展初衷。
在吉林延边、浙江宁波等地,很多地方认定的所谓家庭农场长期大量雇工,已明显超越了家庭经营的能力。例如浙江宁波一家农场经营面积600多亩,去年年收入100多万元,但常年雇工达20多人,并没有按照“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要求,难以称之为家庭农场。
“摸着石头过河”困惑丛生
记者采访发现,由于对“家庭农场”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种植大户已在尝试这一经营模式,却不知其为家庭农场的雏形;有的农场不以家庭成员为组成或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却自称家庭农场;有的则将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或“休闲农业”混为一谈。
记者在江苏省无锡锡山区羊尖镇南村的先锋家庭农场采访时看到,设施大棚上的红色条幅上写着:“努力践行中央一号文件,强力推进家庭农场建设”。农场主于永军是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农场主要养殖花卉。自2013年2月28日,无锡市锡山区工商局正式将该农场注册为江苏省个家庭农场以后,7天内他已先后接待了15批媒体采访。
于永军说,一号文件出台后,很多人说他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但是他自己除了激动,也有困惑,政府扶持力度到底有多大?他的模式算不算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有哪些政策保障,如何运转?“现在是摸着石头走”。
不仅农户感到困惑,采访中不少地区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对“家庭农场”的概念和标准也弄不清楚。
据江西省南昌市农业部门介绍,该省近年来重点扶持专业大户,发展情况良好,但农场主只是口头上提一下,具体什么是家庭农场,没有清晰的细则,当地感觉比较困惑。
湖北省武汉市农业局土地承包管理科科长王文才说,我国农作物种类繁多、各具特点,家庭农场要想划定统一门槛“一刀切”,难度很大。
记者走访中看到,山东认定的家庭农场平均规模数百亩至上千亩,武汉有三四百亩,江苏、上海则只有50到100多亩,而且虽然同属大农业,但各农场从培育花卉、烟叶、草莓等高附加值作物,到种植水稻、小麦和养猪等传统种养业,不仅品类千差万别,经营和销售方式也是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