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陕西:榆林家庭农场崛起 金融扶持政策亟待出台

   2014-02-13 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12140
       近日调研了解到,陕西省榆林市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创新土地流转新机制,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取得巨大突破,其家庭农场规模已占到全省总数的55%。

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在融资、人才和涉农保险等方面尚存在一系列难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破解。

一年崛起8000户家庭农场

榆林市地处陕西最北部,耕地总资源1400多万亩,人均5亩左右,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有23项优势农业资源居全省位。其中定边、靖边县先后被农业部命名为粮食生产大县。

“优势的土地资源,加上各级政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等有关精神,都为榆林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动力。”榆林市农业局局长王宏岩说。

据介绍,榆林市从2009年的专业大户开始起步,2013年快速崛起了8000多户家庭农场,呈现“井喷”式发展。目前全市种植面积在3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达26750户,占全省家庭农场总数的55%;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农场主占到70%以上。

在榆阳区马合镇脑冒海则村,记者看到昔日的9000多亩荒沙草地,现如今经过土地整理已变成了大片标准化农田。在地头,村民正在安装引进的美国瑞克大型指针式喷灌机。

“现在的政策就是好!”农场主马林华谈及这种巨变时感慨道,项目建设中政府给予的水利设施、农机等补贴有300多万元,土地整理验收后还将有1000多万元的补贴。经过前期市场调查,种植紫花苜蓿成本低、好管理、销路广、见效快,苜蓿每亩可产1.5吨,每吨市场价2300元,亩均收入3450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可观。

在横山县白界乡新开沟村,农场主卜崇俊告诉记者,通过平整土地,化零为整,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的科学种植,现在1000多亩地的田间管理一个劳力就能应对下来。

倒逼土地流转新模式

记者采访了解到,土地有效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榆林市家庭农场快速崛起的前提和基础;而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又倒逼土地流转新机制、新模式应运而生。

神木县尔林兔镇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促进承包土地的整合集中规模经营与有序流转的指导意见》,坚持农户经营承包权、承包面积和承包期、对农户补偿利益“三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依规、就近、就亲、有偿、自愿”的原则,以村逐步推进、依组实施,调换结合、转租承包、化零为整、适度规模的新机制、新模式开展土地流转,使这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前列。

镇长张怀明介绍说,目前全镇90%的农户参加了土地流转,共流转土地45000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90%。土地流转有机整合后,全镇已涌现出家庭农牧场108户。

据了解,榆林市一些县区也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及实施意见,对家庭农场主和专业大户进行分类奖励,并在项目、资金、金融和科技等方面进行扶持。

“过去我家仅有很分散的13亩山坡地,现在化零为整后可以集中连片耕种,我也成了种、养殖大户,农场主打每口深井镇上补贴2万元,过去的坡坡地成了水浇地,现在家庭年收入已超过了10万元。”正在地头劳作的神木尔林兔镇木独兔村二组村民白文清说。

榆林市农业局总农艺师刘艳介绍,通过培育典型,全市重点推广了神木尔林兔经验和榆阳区“土地细碎化整合”等土地流转新模式。截至2013年上半年,榆林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162万亩,占全省土地流转面积的32%,已成为陕西省流转土地面积的市。

四大难题亟须破解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发现,一方面,榆林市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迅猛;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的发展目前还存在诸多难题:一是家庭农场项目建设融资难;二是农场主自身素质较低和专业人才短缺;三是农业保险服务和创新不足;四是种粮直补落不到种粮大户手中,这些问题都亟须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破解。

马林华说,“当下发展规模种草特别是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困难还是资金问题,流转来的土地和农作物预期收益都不能在银行做抵押贷款。”专家认为,家庭农场作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由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后,各地在发展中应尽快建立健全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金融扶持政策。

刘艳指出,从全市现有的农场主看,一是农村能人多,二是多数年龄偏大,三是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对新技术引进和抗风险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这都将严重影响家庭农场的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陕西省农业厅农经处处长陈文认为,各地在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应结合专业大户和合作社理事长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场主。

有关专家还建议可参照现行大学生村官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大学生回乡创办家庭农场。

不少农场主和基层干部多次向记者反映,现行的种粮直补是按人头亩数分到农户,不种粮食的拿着补贴,而承包流转土地的大户却享受不到这一政策。

专家认为,对流入土地的农场主,应以土地为基数进行地租补贴;对粮食种植等鼓励发展的产业,应以种植面积为基数给予政策性补贴。

榆阳区渔河镇渔河村五组村民常四娃,2010年开始承包弃耕地和林地400多亩,规模化种植已有4个年头。他说:“两场罕见的特大暴雨夹冰雹使我的300多亩玉米近乎绝收。虽然也投了农业保险,但灾后各项赔付仅有1.7万元,经济损失很大。”

记者了解到,现行涉农保险的保障能力十分有限,仍存在着农业保险覆盖率较小、保障水平较低、责任较窄等现象。一些农场主反映,规模农业生产投入大,成本高,风险也很大,希望保险部门能扩大涉农保险的范围和品种。

陕西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员陈延文和省保监会专家建议,保险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同时,专家呼吁在层面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通过设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出资购买再保险等方法分散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

 
标签: 陕西 家庭农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