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许多人看来,东风农机的成长归结为一个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老板真正把人(职工)当人。这也是尤其值得其他企业学习的地方。
当年入主东风之初,宣碧华只带了一个司机,连财务人员都没带来一个,这对很多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主来说不可思议。放权与收权如何平衡,在宣碧华这里好像显得都不是问题,轻松有度。
学农业机械的徐小林毕业于镇江农机学院,这是国内农机行业的人才的摇篮之一。东风的成功,与宣遴选的这位执行团队的班长不无关系。徐为人低调谦和,深为宣所赏识,2003年宣碧华刚接手东风的危难之际奉宣之邀来到企业,一路伴随了东风农机的新生与发展。
十年来,常州东风的核心骨干员工保持了几乎为零的流失率。在研发和销售领域,一直是我国农机行业人员非常稀缺的一块,因此也是同行企业挖角严重、员工流动频繁的岗位。近几年,由于行业的内生增长和其他领域企业的进入,这种现象表现更甚,也带动了农机行业人力资源价格的“虚高”。听说前几年也有几位员工到了东风的同城兄弟常发农装去,但最后又吃了回头草。东风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再次接纳了他们。
在宣碧华的理念中,员工是珍贵的资源而不是负资产,特别是像东风农机这样由国企蜕变过来的企业,“员工更是国企留给民企的人力资源红利”。十年前刚接手东风时,宣碧华答应员工一个不下岗,包括当时900多名正式工和500多名临时工。2010年,宣碧华提早预见到劳务派遣制不容于时代、不适应发展,一举将当时的劳务派遣工全部转正为公司合同制员工,全部享受公司的五险一金。在员工中引起震动。
这可决不是动动嘴皮说说而已的事。光五险一金这一块,公司的2200多名员工一年就要多出天价数字。不过宣碧华认为划算。他告诉记者,一是可以提前倒逼企业管理正规化、提前适应成本压力。有些没有进行这块改革的企业,随着未来法制健全,将来哪天国家强行让你交,一下子可能适应不了。二是提升了员工的归属感,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实际上,前面提到的成立事业部制,一个重要方面也就在于体现员工的价值。马斯洛五层次理论中,把价值体现放在人的最高层面。而价值体现了,员工自然会把自己的发展跟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公司趁这个机会,起用了一批45岁左右的人,而这批人又会启用一批30多岁的部下。这样为企业搭建起合理的人才梯队。宣碧华认为,这两年公司效益不错、收入增长,后面两三年是引进人才的关键期,将会在结合市场产品开发方面做得更好。
东风农机的高管团队都非巧言令色之辈,务实低调,总经理徐小林、常务副总陈伯伟、副总经理许国明等高管,看上去都和宣碧华一样,显得很谦和有礼,说话不疾不徐。除了副总经理许国明作为营销专家经常在媒体上发表专家文章之外,你很少看到他们夸夸其谈,用宣碧华的话说就是“不搞语言腐败”。给人这样感觉的人,又如何保持很强的执行力呢?宣碧华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一项措施出台首先他要理解,理解和认识如果不到位,执行起来就是假的、不到位的,如果认识到位了,会创造性地去执行。东风追求的不是靠命令式的,要靠认同理解,事后会做得比你想象的更好,因为他会注入自己的创造力。徐小林认为,有些企业员工以领导满意为衡量标准,而东风是以认识到位、做到位为目的,这样可能会慢些,但是后面的结果可能会超出你原来的预期,而且还有持续性,等到你没有这种压力了,很有延续性和惯性,不会换一个领导或有事就停下来,跟从自己的真实认识和感受。“宣总让我们要从人的本原去理解,要从人的本性去进行指挥、发挥。”
在宣碧华看来,员工流失率低一是薪酬、二是企业文化的保障。在东风,领导者力求在内部创造公平、公正、和谐的氛围,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我的平台,没有感觉到都要弄一个职位当当才算风光的,更多地崇尚专业化、职业化,在某一个专业上岗位上有所建树了你照样会受到尊重、照样会受到很好的回报,不一定非要追求一官半职。而国内很多企业员工的价值体现都是靠职位来衡量的。这方面,东风构建了多元化的上升通道,特别是对于技术人员的晋升方面,搞技术在专业上去论,主管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也享受中管待遇,收入也是根据他的专业贡献来衡量的,可以不受职位的限制。对于技工,东风则有高级技师、首席技师,虽然这些人在操作岗位,也同样可以模拟享受中管待遇。这样一来,搞专业的、搞技术的不用去惦记自己的报酬,导致人心不会浮动,算得上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机制。
宣碧华对记者说,作为老板要想通,不把企业纯看作个人的企业,而是三个利益能统筹兼顾,然后企业愿景目标能够与员工的成长价值体现、跟员工收入也能同步。从人性方面考虑,宣碧华非常重视收入分配在保障团队稳定方面的作用。他分析,企业有三个圈的利益:员工之间的利益圈、管理团队跟投资方的利益圈、企业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圈,需要保障三个利益圈的平衡,企业才能发展持久。“这一代人不能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把利益都吃空了,三个利益圈的重合度在百分之六七十是最佳的,百分之百是假的,小于30%就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只有保持多赢,企业才有赢利能力和造血功能,不断进行积累投入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管理提升、人员培养,这样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