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黄金10年
2004年《农机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是中国农机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与“跨区机收”、“农机购置补贴”等事件共同开启了一个农机化新时代。10年前,中国像样的农机产品也就大中拖和联合收割机,大中拖产品中铁牛55、上海50和东方红履带拖就算是比较先进的,迪尔公司也才刚刚向中国市场导入720拖拉机产品;15年前,中国一拖引进了菲亚特技术并成立大轮拖办公室,开始自主研发80系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品就是新疆2、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主要品牌包括新疆、桂联、向明、大丰王、双箭王等。
但是,今天的中国农机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中拖热销机型已经是100~120系列,主流联合收割机喂入量也已超过4kg/s,自走式玉米收获机、 轴流式履带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等产品早已普及。近些年,我国农机产品不仅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且社会化生产也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配套体系,过去所有关键零部件基本上都要企业自制,现在则基本实现了专业化生产。以收割机传动系统为例,过去的齿轮箱传动基本被专业化厂的HST(静液压系统)所取代。
总结过去十几年中国农机工业的高速发展,如果用形象的数字表达,那就是2012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382亿元,连续6年保持20%左右的增 速,我国已成为全球农机制造大国。之所以能持续10多年高速发展,大致可以总结为3个方面的红利因素,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和成本红利。
一是政策红利,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拉动了中国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增长。2004—2012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补贴资金744.7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2187.9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2272.6万台(套),受益农民达1822.5万户,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累计提高了24.5个百分点,相当于之前35年的增幅之和,有力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技术红利,10年前中国农机行业主流产品就是小麦收割机、农用运输车和中小型拖拉机,与欧美主流农机产品技术水平相差几十年。正是由于中国农机产品的技术起点很低,需要的技术都是国外成熟的、过时的技术,所以买技术很容易,能很方便地从外部得到技术,跨越了自主研发的过程。经过引进、模仿和简化创新,中国农机产品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升,同时也驱动中国农机工业连续高速增长数十年。
三是成本红利,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在过去几十年都非常低廉,致使中国农机产品在东南亚、非洲,甚至在欧美都有较强的竞争力。低成本为中国农机工业带来的竞争力,首先是企业的低成本优势,竞争力很强;其次是对外资吸引力大,跨国公司是全球配置资源,要选择在成本的地方生产,纷纷来投资建厂,对于中国农机产业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中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的迅速发展,上述3大红利正在逐步消退。其中,政策红利虽然仍将长期存在,但现在已经开始显现边际效应,有的省区出现补贴指标用不完的情况,而且农户的购机行为越来越理性。可以预期,未来政策红利仍将发挥作用,但不会再有过去10年那种强烈的刺激作用。技术红利也在逐步减弱,以拖拉机传动系统为例,机械式换挡很容易就升级到同步器换挡,还没有听说有哪家企业在同步器研发方面有什么难以突破的技术障碍,但是要升级到动力换挡、无级变速就比较难,我们没有这些技术,自主研发又受限于自身的技术实力,而且这些技术都是欧美主流技术,想购买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或购买、或合作、或自主研发,都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成本红利基本已经消失,一方面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大大压低了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 “收入倍增计划”,未来10年企业用工成本将有可能会大幅增长。另外,燃油、钢材等原材料价格长期高企,也看不到大幅下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