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江浙地区农机零部件企业的实力那么雄厚,为何很多行业内人士却感觉不到呢?笔者通过与一些企业探讨,总结一下原因:
㈠.江浙市场经济的提早发展,也使得江浙地区变得寸土寸金。
用地成本高(如浙江某些地区用地成本高达100多万一亩),限制了企业生产大型设备。去过江浙地区的人都知道,江浙企业的工厂往往是多层,不同于山东、河北等地的厂房样式。所以对于那些习惯了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动辄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厂区的人来说,不禁会觉得江浙地区的厂房略显寒酸。
㈡.江浙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该地区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
一家企业不可能把全部重心都放在农机零部件生产上。我们关注的这些企业往往涉及2到3个大产业,这几个产业之间甚至不相关。即使农机零部件企业产值过5000万,但由于农机零部件的利润低,所以企业领导人也不愿意关注这一个产业。而农机零部件企业却是长期盈利“奶牛”,而非短期金矿。这同时也限制了某些江浙企业的发展壮大。
㈢.江浙地区的企业对资金流动性要求很高。
整机产品销售往往会存在大量的长期应收账款,而农机零部件的汇款周期较短,对企业资金的流动压力小。而且江浙企业对供货企业信誉的要求也很高,为保证自己企业资金的良性运转,一旦资金回款不及时,即使是大企业,他们也会舍弃。所以当你听到某些江浙企业年销售额上亿,而供货企业并不是你心中认为的大企业时,也大可不必惊讶。
㈣.农机商情杂志通过对山东、河北等地一些新兴农机零部件企业的多年观察,发现他们身上亦有江浙企业的剪影,而这些江浙企业投资人会以幕后人的身份出现。
六:江浙地区为何适合这些零部件企业的快速发展?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江浙企业有这么多有利条件,为何没有出现几家像时风、福田等在农机行业著名的企业呢?
首先,时风、福田等这样的企业进入农机行业的时间比较早,有较长的成长时间,而且离信息中心(北京)近,早期得到较多的媒体关注度和行业领导的关注,因此企业的曝光度也比较较高,名气也就比较大。这些企业在当地名声响亮,获得的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也就比较多。这样就出现了参天大树下簇拥着一群小草的现象。这些巨无霸的主机厂家亦抑制了周边企业的成长。因此在山东河北等地就形成了一套以一家企业为主的产业群,导致配套企业没有议价能力,规模大但实力不强。而江浙地区的农机配套企业围绕常州、湖州等地的整机企业群成长,对于供货目标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议价能力,正是这样的良性运转加快了江浙地区整机厂商的进步和农机零部件企业的成长。良性运转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性农机企业入住江浙地区,且这次国际型企业进入后促进了江浙农机零部件企业的规范成长,有了更加严格的生产链要求。笔者发现一些聚集在河北、山东等地的外资企业更多的是在国内组装而不是在国内生产,所以对于农机相关产业的提高并没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这么多年中国农机零部件企业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爹不疼、妈不爱”,缺少行业领导和媒体的关注。所以在10月25日由农机商情杂志和农机1688网组织的:中国农机整机和零部件企业的供需见面交流会,届时大家会听到更多的江浙农机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心得,同时也能看到中国农机零部件企业发展的力量。农机商情杂志持续培养江浙市场也为我们自身的转型和发展带来了契机。对给予我们支持的江浙企业深表感谢。接下来我们还将走访几家企业,力求为大家带来更直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