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夏季)
(一)技术内容
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夏季)主要包括秸秆与表土处理、免耕播种、深松、杂草病虫害控制、机械中耕等技术。
各区县可根据当地实际种植模式和三夏作业特点,结合五项技术和相关措施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技术集成模式。
(二)实施要点
1.秸秆与表土处理作业。秸秆覆盖是保水、保土、保肥的关键,因此要把尽可能多的秸秆留在地表并均匀分布。覆盖严重不均或地表不平时,需要使用秸秆粉碎机、圆盘耙等机具将秸秆覆盖分布均匀或平整地表。
2.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作业无堵塞,播种质量好,能深施化肥,播后镇压质量好,以土壤架空和达到保墒要求。种子应符合标准规定的2级以上,颗粒状化肥含水率不超过12%,小结晶粉末状化肥含水率不超过2%。播种深度合格率≥75%,施肥深度合格率≥75%,晾籽率≤1.5%,邻接行距合格率≥80%,粒距合格率≥95%,漏播率≤2%,重播率≤2%。
3.深松作业。对部分粘重、贫瘠或压实严重的土壤,应根据农时要求适时进行深松。玉米夏季深松作业在苗期进行,不应晚于5叶期,为了保证密植作物株深均匀,应在松后进行耙地等表土作业,或采用带翼深松进行下层间隔深松,表层深松。土壤含水量在15-22%。玉米苗期作业深度为23-30cm。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强度,一般2-4年深松一次。深松作业深度要一致,不得漏松,夏季深松时应同时施入底肥。
4.杂草病虫害控制。为了既控制杂草,又不多喷除草剂,提倡喷药、机械、人力、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病虫害主要用农药拌种预防,发现病虫害应及时喷洒杀虫、剂。
5.机械中耕作业。通过适时中耕,既改良土壤,又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可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保证玉米前期的水分供应,实现玉米增产增效。在玉米拔节或小喇叭口期,采用高地隙中耕施肥机具或轻小型田间管理机械,进行中耕追肥机械化作业,一次完成开沟、施肥、培土、镇压等工序。中耕追肥机各排肥口施肥量应调整一致。机具应具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作业应无明显伤根,伤苗率<3%,追肥深度6-10㎝,追肥部位在植株行侧10-20㎝,肥带宽度>3㎝,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土严密。
二、小麦收获机械化技术
(一)技术内容
小麦收获机械化技术,是指利用机械装备对农作物进行收割、脱粒、清选、秸秆还田等作业的技术。北京夏收作业主要涉及小麦收获,正确应用收获机械化技术,可以保证适时收获、减少损失、降低成本。
(二)实施要点
1.充分准备、适时收获。选择合适的作业机具,做好收获前的机手培训和机器的保养调整,保证收获机械良好的技术状态。根据区域的气候条件、作物品种特点和农艺要求,组织好机具调度,确定适合收获的时间和路线,保证作业效率。
2.正确调整机具。各区域农作物的种植密度、秸秆高度、亩产量等作物属性和收获条件都有很大差异,作业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试割检查,及时调整联合收割机,如凹板间隙、拨禾轮位置、割茬高度、振动筛倾角等,降低收割损失和破碎率,提高籽粒的清洁度,保证收获质量。
3.秸秆还田注意事项。采用秸秆粉碎机械将收获后的小麦等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并均匀抛撒在地表覆盖还田,用免耕播种机直接进行下茬作物播种。秸秆粉碎还田时,应适当加施一些氮肥,以促进秸秆的腐解。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时,麦秆粉碎长度不大于10cm,铺撒均匀。
三、夏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一)技术内容
主要包括农机农艺融合玉米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机械施肥技术和农机农艺融合机械植保技术等内容。
(二)实施要点
1.农机农艺融合玉米精量播种技术。利用精量免耕播种机将玉米种子按农艺要求的播量、行距、株距、深度播入土壤的技术。玉米品种的选择要兼顾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对种子的要求,选用丰产、优质且抗旱、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杂交品种,种子应进行清选分级、种子包衣、丸粒化等措施。要求种子净度不低于98%,纯度不低于98%、发芽率在95%以上。种植籽粒品种要考虑到玉米机收技术对果穗含水率的要求,应选用早熟、后期果穗脱水快的品种。种植青贮玉米应兼顾生物产量高的品种。具体品种的确定要结合本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与农业部门共同商定。为配合机收作业,确保机收效果,用4行玉米收获机收获的应选用4行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用3行玉米收获机收获的应选用6行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严格按品种标准密度确定下籽量,一穴一粒,不重播、不漏播。
2.农机农艺融合机械施肥技术。按照玉米养分需要和目标产量,结合本地区土壤养分含量,依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与农业部门共同商定化肥种类和用量。为适应机械化作业,用于底肥、种肥和追肥用的肥料含水率应保证撒肥机和免耕播种施肥机正常排肥的范围内,避免由于化肥的水分过高造成流动性差、易粘结,堵塞排肥器和导肥管。利用精量播种施肥机深施种肥,肥料施于种子正下方或侧下方,以不烧种为原则,肥与种子隔离土层应在6厘米以上。在玉米拔节期6-7叶期间进行机械中耕追肥作业。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13%,各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7.8%,耕翻施肥机械施肥均匀性变异系数≤60%,播种、移栽施肥机械、追肥机械施肥均匀性变异系数≤40%,断条率≤2%,施肥量偏差≤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