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机教育培训在全县现代农业中作用、做法及成效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大力加强农机教育培训,促进农机化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科学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育了新型农民,促进了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更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才能不断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的科技化、知识化、信息化水平,培育造就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近年来,在培训工作中,县农机化学校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新型农业机械的使用操作技术、维修技能、经营管理、作业要求、技术规范等方面培训,大幅度提高了农机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了一支农机作业服务人才队伍,为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自2012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机使用操作4000余人,农机维修1500余人,各类农机操作手19000余人次。
2、推进了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两个助推器。近年来,县农机化学校以科技为先导、以农民技术需求为导向,以农机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以“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土地深松、秸秆还田、植保和旱作节水设施农业”等农机化技术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机科技培训,真正把农机化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了农机新装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12年以来,举办农机科技下乡活动260余次,新型农机装备演示、农机新技术图版展示86余次,现场发放科技资料5万余份,举办农机新科技、新技术培训班60余期,累计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7000余人次。
3、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夯实了农机化发展基础。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县农机化学校把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是结合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开展以“科技示范户、科技能人、科技带头人”为主要对象,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节本增效、设施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机新科技新技术培训,以科技为先导,以科技人才为支撑,提高了全县农机化科技水平和农机化科技综合服务功。目前,全县18处镇区办,全部建立起1000—2000亩的粮食、棉花、大蒜等农机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园的面积达3.2万亩,切实做到“以点带面、递次推进、辐射带动、发展”的科技推广效果,实现了农机科技的示范、推广、辐射、带动、普及、提高的工作目标。二是结合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开展“农机作业能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操作技能、经营管理理念、政策法规意识,为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有技术、会操作、讲诚信、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了内部结构,增强了农机合作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代耕制和适度土地流转”等一条龙综合服务功能,农机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建设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县“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已发展到82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60家。
4、促进了农机生产、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农机生产责任重大,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财产,也直接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在培训过程中,把农机操作人员生产教育培训列入重要培训内容,做到生产关口前移,加强《生产法》和《农业机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条例、法规农机化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生产意识,提高操作技能更好地维护农民生命财产,实现了“三夏”、“三秋”生产零事故。
二、影响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因素
1、对农机科技教育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农机科技教育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重视不够甚至被弱化。
2、培训机构建设滞后,教学设备、设施陈旧老化,不能有效地和新型农机装备快速发展相匹配,制约着农机综合培训功能的发挥,影响培训质量。
3、培训体系建设不完善,培训网络不健全。
4、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民的多元化技术技术需求。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经费少,影响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6、师资队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理论知识更新慢,影响教学质量。
三、推动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对策及建议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事关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转变,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强国建设。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切实提高对做好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