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专业农场的基本前提可以概括为“两化”:确保农民利益化,保证农场主风险最小化
对于任何一个试验性的工作来说,政策引导在初期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经过近3年的初步试验,以《关于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标志,延边开始推进专业农场建设。
2002年考取延边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的朝鲜族小伙蔡成龙,两年后毅然决定在图们市长安镇碧水村当起了“放牛娃”,“研究生回乡当农民”这一新闻性极强的消息当年着实让蔡成龙火了一把。2011年,已经是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蔡成龙,靠着养牛积攒的200万元资金,再次勇敢地“吃起了螃蟹”,和兄弟一起流转了村里近55公顷土地种植玉米,注册成立了种养结合的专业农场。
像蔡成龙这样标准意义上的家庭农场只是延边专业农场的一种类型。只要满足水田、蔬菜和经济作物30公顷以上,旱田50公顷以上,经过农业部门认定、工商部门注册,无论你是种植大户、村干部、返乡创业人员当农场主,还是农民合伙成立的专业合作社来领办,或者是城镇的个体工商户或公司来农村经营,都在被允许之列。
“拿100公顷的农场来计算,当年土地流转费用就需要50多万元,购置农机具又要20多万元,这还不算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在农村有一定资金积累的农民毕竟有限,为了吸引更多资本进入专业农场,政策设计之初,我们就放宽了门槛。”王福生介绍说,“至于担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造成非粮化等争议问题,我们也从充分保证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政策控制。”
《意见》明确规定,专业农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和采用新技术等实现超额利润时(以签订合同时的单位面积产量为基数计算),收益超过2倍以上的,应给予农户不低于农场超额利润20%的利益补偿。既保证了转出土地农民的利益,客观上也一定程度限制了专业农场非粮化的倾向。
为实现农民利益化,《意见》还规定,农民即使离土进城,其承包土地不收回、不调整,依附于土地的各项收益归承包人所有。虽然鼓励签订长期流转合同,但是实行土地流转价格随粮食收购保护价格浮动的政策。姜荣军告诉记者,他与村民虽然签订了1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但是3年一调价,“价格有变动时,在外打工的那些人根本不用回来找我,我就把涨的那部分费用打到他们银行卡里了。”
同时,为了解决转出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城定居,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的城镇化”,延边在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进城前参加“新农保”的,可以继续保留原保险关系,并在进城后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没有参加新农保的,进城后可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使进城农民逐步在创业就业、医疗养老、文化教育、住房保障等各方面享受同等市民待遇。
从目前来看,延边的专业农场主90%以上仍然是农民。如何在保障转出土地农民利益化、激发他们离开土地热情的同时,保证农场主风险的最小化、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创办专业农场的动力,也是延边决策者必须破解的难题。
针对创办之初的资金之困,延边州委州政府将一系列惠农资金和补贴政策打成礼包,向专业农场重点倾斜,从贷款贴息到农机具补贴再到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税收优惠减免,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专业农场扶持政策体系。比如,州县财政对专业农场贷款各贴息30%;在原一次性3台(套)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基础上,专业农场可以享受5台(套)。2011年至2013年期间,延边采取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等形式,捆绑使用政策性支农资金共9590万元重点扶持专业农场发展。
将扶持政策合法化,让延边的专业农场试验有了法律保障,更让专业农场创办者吃了定心丸。《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促进专业农场发展条例》已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于2012年12月24日通过,并经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13年5月30日批准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