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困:“三大法宝”力推机插秧
主攻“为机育秧”、力推大户购机、层层办点示范
“虽然困难不少,但事在人为,湖南要用三招制胜。”王罗方带领湖南省农机局一班人,亮出三招:主攻“为机育秧”、力推大户购机、层层办点示范。
在南方稻区,王罗方认为,机插秧水平不高,主要是“为机育秧”不过关。“为人育秧”育出的秧苗参差不齐,不适合机械栽插,而“为机育秧”能够培育出适应机械栽插的毯状秧,使秧苗根系固定在一个平面上,秧苗的深浅一致,能像毯子一样提起来,不分散、不掉块、不黄苗,从而让秧苗来适应机械。
与“为人育秧”不同的是,经过优化组合的机械化育插秧,不仅使栽插环节实现机械化,而且在秧盘制作的标准化、营养土使用的机械化、催芽破胸撒种的机械化等育秧的各个环节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操作,否则机械“抓”不住秧苗。
这样的创新在应用上着重体现在系列化和规范化上,湖南省农机局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水稻机插秧一系列地方标准。为使“为机育秧”在地方更有生命力,湖南一些市、县农机局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细节”创新,如资兴市蓼江镇强农农机合作社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淤泥作为机插育秧的一种基质,这种育秧成本低、方便使用,培育出来的秧苗适应机械,只要后期管护得当,有助于稳产增产。
“我们培训本省农户,本省农户则培训外省专家。”经过培训、试验、推广,如今,湖南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大都成为“为机育秧”的能手,浙江、江西、广西等多地专家慕名到湖南接受农民的技术培训。外地专家感叹说:“湖南‘为机育秧’不是写在纸上,而是真正地写进田里。”
有了适应机插的秧苗,还得有配套的插秧机等农业机械。购机的主力是谁?王罗方说,让千家万户来购机不可能也不必要,更是一种浪费;而大户才更需要用机械、才买得起机械、而且大户使用机械才更有效益,因此,湖南力推大户购机。
为支持大户购机,该省各级政府都给予政策扶持。湖南采取“老妈送嫁妆”的形式,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导”,通过给予农机购置累加补贴等系列措施鼓励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以尽量满足大户对购机补贴的需求。郴州市农机局局长陈木松说,郴州市本级对插秧机安排了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累加补贴,对机插秧工作开展好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全市共安排插秧机推广专项经费201万元。
为了确保把大户和合作社变成示范推广的前沿,一些农机局甚至承诺大户:购农机育插秧、不增产包赔付。一些农机合作社如强农农机合作社为发动购机育插秧,带头示范育秧,承诺如果失败了,秧苗的损失由合作社来承担。郴州市农机局副局长李典文说,与上世纪的生产队队长明显不一样的是,农机合作社这些理事长是“新世纪新农业生产队的队长”,他们既追求利润,又敢于承担风险。
在大户的带动下,购置插秧机和机手入社现象在湖南蔚然成风。目前全省有855个工商注册的农机合作社,截至去年底购置农机资产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有21家,有力地示范推广了机插秧工作。
但现实的情况是,湖南水稻种植仍以散户为主,水稻规模化经营水平不足20%。为了让更多的散户改变传统育插秧观念,整体提升机插秧水平,湖南的第三个做法是:层层办点示范。
湖南省农机局从局机关及省农机推广站抽调30名技术指导员,对70个粮食主产县市区进行机插秧技术指导。郴州市为加快机插推广进度,目前除1个山区县外,其他10个区县都举办了规模较大的现场演示会,让农民现场看、亲自用,扩大机插推广辐射面。除了示范更重要的是试验,桂阳县农机局局长周平说,今年该局做了一块试验田,在同一块田里分别采用了机插、抛秧、手插三种方式,通过试验对比,让农民认识到机插秧是最节约劳动成本的,也是产量的,从而帮助农户化被动为主动,乐于接受机插秧。
“三大法宝”带来了新动力,从2011到2013年,湖南省机插面积、机插率基本实现翻番,今年机插任务超额完成了一半,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势不可挡”的态势下,湖南的“机插梦”已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