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旭荣建议,要继续关注旱情的发展,特别是要做好中长期的预报。要充分做好抗旱准备,不管是用水利的方式、农艺的方式,还是用化学抗旱的方式,要选择一些适宜这些地区的技术,做好防旱抗旱的工作。旱地目前要做好的是土壤保墒,可以适当考虑用一些化学的抗旱技术,比如抗蒸腾剂。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该尽量做好水资源的调配,尽量做到及时节水灌溉,减少缺水导致的影响。在有些地区,如果中长期干旱持续下去的话,要考虑绝收以后,有没有应急的作物可以补种。
夺丰收是个常态问题。那么从长远来看,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梅旭荣认为,要做好农作物的风险区划。十年九旱的这些地区,要根据它的降水规律去布局农作物,进行调整。
二是要加强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地力的培肥,包括灌溉设施的建设。“本身土壤就是一个水库,它可以蓄积更多的水。遇到连续的干旱,有了好的基础地力,又有灌溉条件的话,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梅旭荣说。
三是要抓好一系列耕作栽培措施的到位率。
“春旱在我们是最经常的。前几年小麦生长的时候遇到干旱,我们做过调研,一系列栽培技术到位了,不会发生旱情。如果播种质量不到位,管理也不到位,往往出现旱情。也就是说,农业的技术措施到不到位,造成的干旱程度完全不同。这与播种质量、播种深度,包括镇压技术的到位率都有关系。同样的干旱条件下,人家可能就没什么影响,你这儿的影响可能就很大。”梅旭荣强调,对付干旱一定要做在平常,不能临时抱佛脚。
四是一旦有严重灾害,应该及时调动各种资源、各种力量进行应急抗灾救灾,把一些抗灾减灾的技术及时地用在干旱地区,从而挽回一些损失。
梅旭荣认为,技术也好,措施也好,关键还是要“落”下去:一是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要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不能盲目地去种。二是要求科研部门把这些技术轻简化。比如一次田间作业,或者一个简单的技术产品的投入能够落实到位。还有一个技术普及率的问题。要让农民知道这项技术,还要给农民做出来,让他们看到效果,让老百姓看得到这些技术是管用的。
“我们还是强调农业生产灾害要以防为主。要从布局上,到日常的技术到位率,一直到应急救灾,如果这些组合拳都能打好的话,我们大可以从容应对灾害。”梅旭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