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与自给一直是头等大事。这也是政府对部分粮油进行收储及部分粮谷实行进口配额的根本出发点。因此,收储价格成为主导国内谷物价格的最核心因素,境内外价差由来已久。
“收储制度的存在抬高了(国内)谷物的价格,但有些谷物是可以替代的,像高粱、大麦这些没有进口配额限制的谷物进口最近的确异军突起。”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时岩指出。在他看来,把谷物进口大增简单与粮食的忧虑联系起来是比较夸张的,实际上,中国政府目前的粮食库存是比较充裕的,现在政府考虑短期问题可能不是粮食的问题,而是储备如何消化到市场。
内外价差方面最为明显的是玉米,按照目前的价差,南方港口的进口玉米每吨盈利能达到千元,而国内玉米的供应基本上得依靠国储拍卖,有效供应的减少推升国内玉米期价创出历史新高。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中国累计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13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80.7%。中国进口的谷物和谷物粉种类主要包括小麦、稻谷及大米、玉米、大麦等,除大麦外均属主要口粮。
国内玉米和小麦价格高企,尤其是玉米价格创新高,且其进口受到配额的限制,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贸易商开始寻找没有配额、价格低廉且又可以替代的其他谷物品种,比如高粱和大麦等。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尽管谷物进口增幅八成这个数字比较惊人,但相比中国庞大的产量和消费量而言,进口谷物量占国内产量的比例尚不足3%,中国的口粮自给率仍保持在95%以上的水平。
不过,中国今夏河南、安徽等12个省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尤其是一些粮食主产区的干旱可能会加剧中国粮食进口压力,虽然今年夏粮丰产,但毕竟秋粮的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