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夏粮喜获十一连增之农机篇上
谈起农业机械化,召陵区姬石镇韩庄村的张大爷乐滋滋地说:“上午收麦子,下午种玉米,以前做梦也想不到会这么方便。”今年麦收,他没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家帮忙,一个人就把地里的活儿包圆儿了。
漯河市农机局局长段宏亮告诉,随着漯河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夏收、秋收时间不断缩短,去年漯河市麦收仅用7天时间,今年麦收5天时间就大头落地了。今年麦收期间,漯河市参与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达6000多台,不少农田实现了收获、耕种一体化作业。
近年来,漯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农业的效率显着增强。2012年,漯河市被农业部确定为“百名创建农业机械化示范市”。漯河市农机局多次被评为小麦跨区机收先进单位、全省农机管理先进单位,连年被漯河市委、市政府授予“服务‘三农’先进单位”、“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先进单位”称号。
农业机械化让农民减负增收
春争日,夏争时。抢抓农时生产,历来为农民群众所重视。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在适时播种、收获和科学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漯河市粮食产量逐年攀升,今年夏粮更是创下亩均单产510公斤的历史新高。
谈到农机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漯河市农机局生产科负责人向列举了三项:一是机械化收割基本避免了粮食在收割过程中的抛撒,做到了应收尽收;二是机械化收割的快速保证了下季作物播种不误农时;三是深松整地、免耕精播、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应用,为粮食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说到夏、秋两季的粮食收获,舞阳县莲花镇沈庄村党支部书记赵顺强说:“跟十几年前相比,现在收粮食真是又好又快又省心。联合收割机一下地,咱只要拿着袋子装好粮食在地头卖掉就行了,不像从前还得拉回家扬场、晾晒,更不用说遇上阴雨天气无法晒粮的烦恼了。”随着农机化生产的普及,当天收获当天整地当天播种的率生产,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为增加农民收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等提供了保障。
资料显示,2004年至2014年期间,漯河市产业从业人员由98.8万人减少到32.6万人。
同时,由于大量能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10年间,漯河市夏、秋粮食亩产由850公斤增长到1200公斤以上。
机械化生产催生新型职业农民
漯河市郾城区李集镇农民魏海圈一到农忙季节就开着他的联合收割机,连明彻夜工作在收获一线。
“别人都外出打工挣钱,我可是指望着在农忙季节挣几个钱哩!”几年前,在农机补贴政策的吸引下,他凑钱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在收完自家庄稼的同时开始帮乡亲们收割小麦,后来又参加跨区机收,每个收获季节能挣六七万元钱。
目前在漯河市,像魏海圈一样依靠农机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而他们的农机拥有量也在不断攀升,农机操作技能日益熟练。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对技能娴熟农机手的大量需求,训练有素的农机手正在成为一种新兴职业。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不断增加,农业机械逐渐成为农民群众从事生产活动的主要工具,机械化生产日益占据农业生产方式的主导位置。截至2013年年底,漯河市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9.8%和73%,和2004年相比分别提高了30个百分点和70个百分点,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6%,较2004年提高20%,机械化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方式。
从购买农机方便自家收获到通过机收作业致富,尝到甜头的农民进一步更新观念,进入农机作业行业发家致富,使得从业队伍迅速壮大。2004年至2013年,乡村农机从业人员从11.7万人增加到16.3万人,增加近4.6万人。农机从业人员占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9.5%提高到20.8%,农机手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和新型农民。
秸秆还田助力宜居城市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秸秆逐渐失去了作为生活燃料和牲畜饲料的地位作用,大量秸秆无法及时处理,进而导致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的社会问题。
漯河市农机局局长段宏亮说:“禁烧秸秆,根本上还是要靠农业机械化,不管是对秸秆实施还田,还是把秸秆用作牲畜饲料、生物制气原料,都要依靠先进的机械来实现。”为此,漯河市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10年间,漯河市新增大中型拖拉机4460台、秸秆还田机械7970台。农机部门通过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强化检查督导,2013年,小麦、玉米秸秆还田面积达到95%以上。今年“三夏”期间,小麦秸秆还田率达到98%。同时,市农机局还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集耕、种、收于一体,一次性完成化肥深施、精量播种、土地镇压等环节。2013年,漯河市小麦免耕播种面积达到56.5万亩,机械化深松整地面积达到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