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有效了农机消费市场。通过对购买农机给予财政补贴,直接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了农机消费流通市场。到目前全市拥有农机生产企业2家、整机销售公司6个、农机配件维修门市6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上千人,年营业收入达到1.5亿元,农机产品呈现出供销两旺的发展势头。
二是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的提档升级。在财政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全社会每年投入资金8000万元以上,新增各类农机具3500台套以上,低耗、节能环保的新型复式作业机具数量不断普及应用,高耗低能、单一落后的小型农机具加速淘汰,农机装备在总量增多的同时,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三是大幅提升了农机作业水平。农机具数量的快速增多及投入生产应用,大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截止2013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1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6%,其中粮油机械化水平达到90.3%,全市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基本实现生产机械化,畜牧水产、设施园艺、花卉苗木、渔业等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四是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农机购置门槛,减少了农民一次性投入成本,使更多的农机走进千家万户,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途径。2013年全市累计实现农机作业总收入2.5亿元以上,台年均创收3万元以上。
五是推动了农业节本增效。新型农机具的生产应用,一方面降低了农机作业能耗,减少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提高了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水平,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收,使得农业生产成本每亩减少200—300元,农产品每亩增产5%—10%左右。
六是发展和壮大了农机服务组织。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机服务组织通过添置农机,开展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不但为农户提供了方便,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而且为自身创造了显著利润,壮大了实力和规模,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拥有农机合作社67个、家庭农场1个,年作业面积占总农机作业面积近70%。
七是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创新。农机数量的增多和农机服务主体的壮大一方面促进了土地经营模式的变革,推动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到2013年底全市共流转土地25万余亩,农田托管15万余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3%。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机服务模式的变革。由农机单项服务向订单作业、全程托管、联耕联种模式转变,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外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