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像候鸟一样迁徙的“稻客”、“麦客”

   2014-09-04 南充日报8390
核心提示: “走到哪儿了?天气咋样?好不好割?”在蓬安县睦坝乡,老范盯着金黄的稻田,一会儿拨一个电话,耳朵紧紧贴在手机上,扯着嗓子喊。那边如果回话说“好”,他会叮嘱一句,“注意,多挣点。”有的正赶上下雨天或者机器出了问题,他就要皱着眉头啰唆几句。
  

      “走到哪儿了?天气咋样?好不好割?”在蓬安县睦坝乡,老范盯着金黄的稻田,一会儿拨一个电话,耳朵紧紧贴在手机上,扯着嗓子喊。那边如果回话说“好”,他会叮嘱一句,“注意,多挣点。”有的正赶上下雨天或者机器出了问题,他就要皱着眉头啰唆几句。
 
  老范是河南宋庄人,前几年,买一台收割机21万元,政府补贴4万元,当地村民开始陆续购置农业机械,目前,宋庄有收割机180多台。“各地都种粮食,只要农机手肯吃苦就能挣到钱,一年把本儿收回来。”老范说,宋庄是远近闻名的农机村。
 
  农机手老范的脑子里,有一幅“铁牛”迁徙图,靠着这幅南至海南、北至东三省的稻麦收割路线图,一年中的6个月,村里180多台收割机像候鸟一样迁徙,一台收割机年均收入25万元。
 
  “五一”去海南收稻,6月中旬到广东、广西收早稻,然后转战四川、湖北,至9月初,三分之一的收割机下广东,三分之一的收割机上东三省,三分之一的收割机留在河南,一直收割到11月上旬才算结束。这种稻麦两收的收割机,让农机手兼具“麦客”“稻客”双重身份,作业期长达6个月。
 
  “走到哪儿了?天气咋样?好不好割?”在蓬安县睦坝乡,老范盯着金黄的稻田,一会儿拨一个电话,耳朵紧紧贴在手机上,扯着嗓子喊。那边如果回话说“好”,他会叮嘱一句,“注意,多挣点。”有的正赶上下雨天或者机器出了问题,他就要皱着眉头啰唆几句。
 
  老范是河南宋庄人,前几年,买一台收割机21万元,政府补贴4万元,当地村民开始陆续购置农业机械,目前,宋庄有收割机180多台。“各地都种粮食,只要农机手肯吃苦就能挣到钱,一年把本儿收回来。”老范说,宋庄是远近闻名的农机村。
 
  说起“铁牛”迁徙图,老范来了精神,“每年,当地农机部门都会给我们发信息,那个区域可以收割,那些地方能够停车休息,这样就不会抓瞎了。”哪个农机手该走哪里,那里的天气如何,一天能割多少亩,割完再往哪去,老范一清二楚。
 
  立秋不久,蓬安县24万亩水稻陆续成熟。在很多地方,收割水稻不用镰刀了,找来农机手,让“铁牛”收割,既省心又省事。这些走南闯北的农机手,在帮农民收获稻谷的同时,也成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在睦坝乡草庵村,唐文胜驾驶收割机忙活着。今年37岁的唐文胜操作收割机已有13年了,是潮汕地区代联合收割机操作员。常年四处奔波,使得皮肤黝黑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显老一些。
 
  几年前,草庵村的崔福成是村里个让农机手下田收割的农户。日子久了,他慢慢看出一些门道。一台机器需要三四个人,操作农机收割的,谈价收钱的,看守设备的,一般都是夫妻档,再雇一两个人。
 
  谈好价钱,开动机器,从收割到脱粒,再到装袋,不到一个小时,几亩田的水稻全部颗粒归仓。
 
  “纪录,一天收割了60亩,基础配套差的,也就二十几亩。”唐文胜说,农机手是一个赶农时的行当,挣钱与否全看收割的效率。这些年,唐文胜每年都要来睦坝乡一次,每次来的感受都不一样。
 
  刚开始,很多村民不相信农机,认为用机器收割浪费多。现在,村民对机收的态度转变了,有些村民甚至提前预约,怕到时找不到农机。田间作业时,有些村民会提供简单的饭菜。田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了,机耕道已形成网络。
 
  说话间,几块地的水稻收割完毕,唐文胜把收割机装上汽车,准备转到另外需要收割的田地继续干活。
 
  在蓬安忙秋收的,除了外地来的农机手,还有本地农机手,沈仁杰就是其中的一个。去年冬天,他成立了农机合作社,今年进入秋收后,请他去收割的电话不断,农民对机收的热情令他振奋不已。
 
  去年,沈仁杰购进两台联合收割机,加入了“南征北战”的农机大军。“最辛苦的时候是6月,中午基本没有休息过,在车上吃个盒饭,就马上干活。”
 
  “晚上就睡田地边。”沈仁杰告诉记者,路上的辛苦不算什么,相比之下,他更担心雨天不能收割、昂贵的机械维修费等等。跨区作业的农机走高速公路是不收费的,这能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辛苦归辛苦,收入还是可观的,一年工作几个月,一台机器能赚十来万元。”
 
  在蓬安忙完秋收,沈仁杰要转到陕西一带,等到10月,这一年的工作也就告一段落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