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人,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今后中国农业的从业主体,从组织形态看就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从个体形态看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细胞,对于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发挥重要的主体性、基础性作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们能否奔小康,根本还在于要赋予老乡奔小康的能力,培育老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的重大基础工程大力推进,2013年在100个县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财政部、农业部共同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300县开展示范性培育,并选择14个市及陕西省、山西省整体推进,充分依托各级农广校组织完整、体系健全、覆盖面广、贴近基层、经验丰富的优势,加快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培育方式和制度。围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育目标,积极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强化教育培训服务,让务农职业化。按照“教育先行、培训常在”的理念,重点面向务农农民,分类、分层、分产业开展“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系统培训、经常性跟踪服务,并加大职业教育力度,2014年4月,农业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开启了中等职业教育向成年务农农民开放的教育新时代,加快农民走向职业化进程。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并重,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方面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会种地,让务农更职业。
构建公共基础平台,让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有舞台。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建立和完善农广校为主体,以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以及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社会资源为补充,“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构建县域1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筹协调、几个(N)以农广校为主体的教育培训机构互补共担、若干(X)分布在农业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基地(田间学校)延伸覆盖的“1+N+X”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络,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能力。二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学分认定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学分银行,促进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对接,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提升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学习的服务能力。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全程服务智慧平台。加强以农广校为主体的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综合集成智慧农民云平台,开展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跟踪服务,提升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四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比较研究,引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双边、多边交流合作机制,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发展能力。五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促进平台。办好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站,搭建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微信平台,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大会,促进互动交流、对话合作和联合联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诠释了未来农业农村的真实远景。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造就亿万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现代农业发展启动了强劲的新引擎。新引擎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拉长农业的短腿,补足农村的短板,不让农村掉队,让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建设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