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前农村的人口结构往后推算,2025和2030年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分别为1.19亿人和0.79亿人,与2011年相比分别下降70%和80%。按照粮食种植占用80%农村劳动人口计算,2025年将剩余粮食种植劳动力0.67亿,人均耕地面积26.7亩;2030年将剩余粮食种植劳动力0.32亿,人均耕地面积达到57亩。随着土地改革的加速推进,农村人口的大幅度降低,农业规模化将突飞猛进,规模化之后的农业在生产方式、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将发生变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未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将大量减少
未来的10-15年,我国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大幅度下滑,将为我国农业规模化水平带来极大提升。
当前农村劳动力人口并不仅仅只来自农村常住人口,那些农村城市两边跑的流动人口事实上也可以耕种大田农作物,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占有来说,他们也是事实上的经营主体。因此,2011年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仍然较为庞大,约为3.94亿人。
根据当前农村的人口结构往后推算,2025和2030年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分别为1.19亿人和0.79亿人,与2011年相比分别下降70%和80%。
种植业人口减少速度将更快
按照粮食种植占用80%农村劳动人口计算,约为3.16亿人,人均耕地面积5.7亩。2025年将剩余粮食种植劳动力0.67亿,人均耕地面积26.7亩;2030年将剩余粮食种植劳动力0.32亿,人均耕地面积达到57亩。
未来年轻劳动力将急剧减少
未来年轻劳动力将急剧减少
另外,未来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年龄较大的人口占比将急剧上升。到2025年每位年轻农民的平均耕地面积达到90亩,而到2030年,每位年轻农民的平均耕地面积达到187亩。而在2011年,每位年轻农民的平均耕地面积只有7.6亩。这样的土地占有量,相对过去来说规模化程度大大地提升了,对过去缓慢进行的农业规模化而言,未来可以“狂风暴雨般的变化”来形容!
农村人口劳动力数量将持续下降
前面提到,当前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以2011年存在的所有农村户籍人口向未来推算,这部分人口能够产生的劳动力数量将在2014年开始进入下降通道。
农村人口中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减少是老龄化未来演变的一个趋势,另外一个趋势就是年轻劳动力占比的不断下降。
这里"农村人口中劳动力"所指的是所有农村户籍人口中的劳动力,包括流动人口,也包括已经转移出去的人口。不考虑人口转移,这是未来有可能参与到农业劳动中的人口范围,这种劳动力数量趋势性的下降是农业劳动力减少的大背景。
土地制度的牵绊有望不断打破
当前土地制度使农民城市化多了后顾之忧
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保障,所以土地制度对农民迁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某经济学家断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和土地制度有关",人口的流动问题当然在其中。当前土地制度对于农民城市化的阻碍包括三个方面:
1、制度性地对农民的建设用地财产进行剥夺或压价,而在城市中又制造着高房价,农民面临又一次的财产"剪刀差",农民进城成本极高;
2、土地生产资料(承包地)的产权不清晰,也不稳定,彻底离开农民面临土地经营权被剥夺的风险;
3、而由于产权不清,农地流转市场无法建立或者流转价格不能反应真正的市场供求,农民农地无法流转或者流转意愿低。
土改发展方向的展望
土地制度各个方面未来怎么改?这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土地制度作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一项非常基本的制度安排,影响广泛,其改革将涉及很多外部条件的跟进,例如基层民主、户籍制度、财税体制、城乡规划、国资管理、农业补贴、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有很多款法律法规需要变化,甚至需要对《宪法》一些条款进行修订。
作为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力度确实不易判断,我们曾在《土改向何处去?——基于政策、试点经验以及逻辑推导的展望》这篇深度报告中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对未来土改方向做了一个情景分析。基于当时的情况,我们将土改分为"有可能的状态"和"较为彻底的状态"。
土改深化有利于农村人口转移
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我们认为比较彻底的改革状态如下:
1、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治自治组织实现分开,经济组织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独立运行;
2、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处分权得到强化,权能完整;承包期长久不变、地块不调整、承包权与户籍脱钩;
3、不论是宅基地还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都拥有与国有土地一致的使用权权能结构;宅基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都分配到农户,并拥有的使用权。
土地制度对于农民转移的促进包括三个方面:
1、当前制度性地对农民的建设用地财产进行剥夺或压价,而在城市中又制造着高房价,农民面临又一次的财产"剪刀差",农民进城成本极高,土地制度改革有望或者减轻这种情况。
2、有望促使土地生产资料(承包地)的产权清醒化和稳定化,彻底离开农民不会面临土地经营权被剥夺的风险。
3、产权的清晰化将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与土地的融合,建立真正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价格能反应真正的市场供求,提高农民的流转意愿。
农村人口减少带来农业规模化快速提升
在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发生的是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规模化的提升和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这些情况并未在我国明显出现,反而是农村面貌更加凋敝,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
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留下了畸形的人口结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大龄劳力、妇女、少量青壮年以及在农村城市两边跑的流动人口承担了生产的任务,很多流动人口并未从农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去,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太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比较原始的状态。另外,常住劳动力中劳动能力较差的人数占大多数,这样的劳动力结构也是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及现代化水平提升的。
未来,一切都将不一样了。农村人口的大幅度降低将使农业规模化突飞猛进,规模化之后的农业在生产方式、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将发生变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未来或可看到粮食产业链一体化的推进
随着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以及土地市场不断健全,未来这种产业链融合的情况会在种植业中慢慢铺开,粮食也将更多地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粮食生产成为"有品牌"的活动。
当然,与生猪养殖行业已经形成较高规模化程度不同,种植业目前仍然非常分散,从种植端向市场端延伸的难度很大,更有可能的是拥有市场和渠道资源的下游企业向粮食的生产环节延伸,这种延伸的形式也有两种:
资本"下乡"与土地结合,公司通过大面积流转土地进行农作物种植,配套初加工或者深加工,最后形成最终的产品与消费者见面。
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将中小型规模化的种植户集合成大规模的原料供给商,公司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提出生产规范以及提供种植指导。
重点关注在产业链一体化方面有储备的企业
农业上市公司中,已经开启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或者规模化领先的种植企业和养殖企业在未来的产业链整合中有先发优势。
主营业务即将转型为粮食种植和销售的步森股份值得关注。
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主体将是康华农业,该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是优质水稻等农作物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以及自产优质稻谷等农产品销售。公司生产基地的土地来自于农民土地的流转,公司自2008年成立后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周边的临桂县、平乐县、灌阳县、全州县和灵川县,与这些县的土地承包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共计流转土地13.25万亩。随着种植业规模化的加快,公司的经营增长空间将不断放大。
另外,关注已经拥有完善的物流和分销能力并向上游种植寻求拓展的象屿股份。
象屿股份欲通过控股子公司象屿农产与黑龙江依安当地及周边种植大户、各类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主要合作种植品种为玉米)。公司欲建设"综合化种植服务平台",该平台将通过订单农业、合作种植、下游集采等多种粮食产销合作模式,向种植合作方提供包括资金、种、肥、农机、技术服务、保险等系列综合服务,实现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