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成为传统农业生产的主力。小农经营的劣势进一步彰显。流转土地形成规模经营成为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长起来。
《财经日报》采访三地的流转大户,发现相较于粮食种植,这些新型的主体更青睐于经济作物。这是综合当地市场需求、地理条件、比较效益等多方面考虑的最终结果。
现代农业离不开资本的参与。对于这些愿意大规模流转土地投身农业的大户来说,政府为之提供稳定的环境,显然更利于吸引企业长期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更应该扮演服务的角色,企业自然会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调整流转土地的规模。
山东青岛老柳:经营权明确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企业给农民的流转费用,跟农民种地一年的纯利润是一样的。此外,农民还可以到企业来当农业工人,平均下来,一年都可以拿到2万多元。山东青岛的老柳所在的企业流转了2200亩土地,主要是种植蔬菜和水果。
未流转前,农民选择种粮食,一年两季,纯利润基本上不超过1000元。但是,流转给企业后,每亩地一年的纯利润达到将近4000元。这使得企业有利可图。这也使得企业愿意支付农民每亩地一年1000元的流转费用。
“这个价格就是按照小麦的产量来确定的。给的钱就是农民种地的纯利润,也就是说,现在农民不用种地都可以拿到与之前辛苦种地一样的纯利润。农民自己种菜的话,因为达不到商品标准和食品标准,无法进入大型餐饮链和超市。”老柳说。
在大的采购商眼中,散户经营在食品方面无法把握。但是,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农业企业更受青睐。老柳说,公司按照国际绿色食品和GLOBALGAP标准生产,因为受到认可,现在企业的订单非常多。这些土地都不够用,省外也有不少流转过来的土地。
这其中,流转的土地涉及700多农户。如何流转土地,老柳说,企业是跟村集体签。然后村集体再跟农民签。“只是动员农民,并没有强迫。如果真有不同意的,也会将愿意流转的农民土地对换进来。当然,调整的前提是自愿”。
已经看过《意见》的老柳说,这次文件再次明确表态,支持土地的三权分离。企业流转的是土地经营权,真正拿到经营权证后,非常有利于企业长期投入。因为每年的土地改造、水利基础设施等,都需要投入很多钱。要不然的话,企业改造好了以后,农民要再回去,受损失的肯定是企业。而且,在经营权明确以后,公司向银行贷款,也会更加灵活一些。
对于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企业从2011年开始跟村集体签流转合同,至今已经3年。老柳说,企业本身就是龙头企业,以农业起步的。流转过来后就是真正种地,“没有其他想法”。
河南新乡老孙:带有扶贫性质的土地流转
“我流转的地价格老贵了。”河南一位流转大户老孙抱怨道。目前,他流转有2000多亩土地,其中耕地有700~800亩。其余都是村集体眼中的“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因为临近山区,即便耕地也多是梯田。
老孙说,要想流转土地,尤其是这么大规模,得政府认可这个项目。首先,村集体跟村民签协议,一家一户同意土地流转。然后,我们再跟村集体签协议。“大宗土地流转,是没有办法跟农民单独签协议的。哪怕只是百十亩地,也得让当地政府知道,毕竟土地性质是集体所有”。
至于土地流转之后,效益如何,老孙说,“翻几倍的效益。”原先因为靠山、缺水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发展大田作物条件很差。因此流转以后,就会进行农田水利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设大棚等设施农业。
那么,梯田就种地。其他的种一些经济作物。做成休闲观光农业模式。种植的是高端有机农作物,杂粮、水果、蔬菜,附加值高很多。平常游客可以体验采摘,可以休闲观光。建设好大棚,跟农民签协议,再返租给农民,最终收益分成。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收益也得以提高。老孙说,本来这是个重工集团,以工业反哺农业。这种地正常情况下,流转的价格也就300~500元,但是给农民的流转费用是865斤小麦折合现金,包括全民医保、60岁以上老人福利、学生助学金。每年还会随着粮食价格进行浮动,只会上涨不会下降。
现在折合下来每亩地一年达到1200元钱。因为这里是省级贫困村,医保、老人福利这些是带有扶贫性质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种地力不从心。因为劳动强度不大,8小时工作制,留守的老人、妇女到这里打工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一个月就可以挣到将近2000元,一个月顶一年的两亩地。因为是每天发工资,来去自由。老孙说,这些很好地减少了“出人不出力”的偷懒情况出现。主要还是要看管理手段。
土地是两年前从村集体那边承包来的。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效益,他说,现在还是纯投入期间,起码十年以内都没有太大效益。这是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长、见效慢特性决定的,但是农业的收益期也长。“种果树,种好了,不收个几十年”?
“如果将来有机农场弄好了,葡萄、水果采摘,去省会郑州也就是一个小时路程,一亩地赚个万儿八千应该是没问题的。利润还是很丰厚的。”老孙笑说,两办出台的《意见》没仔细看,“只是大概扫了一眼”。
江苏泰州老陆:是否能经营大规模土地看管理能力
没有流转以前,农民就是种水稻和麦子,经济效益不高。每年亩产值能够达到4000元就非常不错了。现在,流转给合作社后,每亩地的平均产值超过1.5万,的能超过3万。江苏泰州的一位流转大户老陆这样对比着收益。
在江苏,老陆流转有1800亩地。这些土地分别由3个合作社来管理。然后公司负责开拓市场、联系业务,进行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土地以种植经济类作物为主,如娃娃菜、西兰花、生菜等。老陆说,公司最初是从事蔬菜流通业务的,给一些合作的酒店、大型超市进行配送。基于产品品质,如果自己做基地的话,蔬菜质量会更有保障。
从大田作物到经济类作物的转变,背后是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老陆解释说,这并不代表着传统意义上的粮食会受到影响。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粮食的产量在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现在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质量而非一味追求产量。“合作社也种有机米,只不过这是面向中高端客户。跟普通大米是不一样的”。
最早开始流转土地的时候,老陆说是2006年,也就是当时农业迎来波发展高潮的时候。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土地撂荒,老人在家务农。流转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从经济效益来说,还是考虑土地利用效率。
“农民种地是很辛苦的,不但种地产值低,辛苦,还要解决销售问题,也很辛苦。要么是贩子来收,压价;要么是卖给粮库,即使根据保护价,收益也是不高的。”老陆说。
不过,流转过来后,就不同了。农民将分享土地入股分红、流转租金、打工工资收入。老陆说,当地现在每亩地一年流转价格是1200元。工资底薪1500多元,再加上合作社实行返包绩效考核奖励,去年有一对将近60岁的夫妻,最终各项总计拿到18万纯收入。相比老夫妻俩自己辛苦种一年地,纯收入增加了10多倍。
合作社流转土地后,在农业生产中,要求标准化、科学化。统一选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应用更多现代农业技术设备,极大降低费时费力的用工环节,避免了过去农民的辛苦劳作以及不科学的农业施肥。
老陆说,从农民这一块来说,大部分还是支持流转的。最早会有反对意见。比方说,担心到合作社工作拿到的收入少。还有,就是想多要流转费用。但是,后来看到收益对比,他们也很快就加入合作社了。
至于土地流转的规模,老陆说,并不是越大越好。还是要根据种植作物,权衡本身的管理能力,看能hold住多少亩地,来确定合适的规模。只是政府很容易做成形象工程,片面要求大规模流转。
《意见》提到,防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尽管称自己只是听说有这个文件,没怎么看细节的老陆仍然认为,规模要合适,不是越大越好。“规模大的话,管理压力也会很大,越小越能够精细化管理”。
不过,毕竟农业风险不可小觑。老陆认为,农民也不用担忧。合作社跟村集体签约,按年付租金。哪怕这个企业经营效益不好,那么村集体也可以考虑将土地重新流转。即使没有公司愿意经营,到时候土地还是农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