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 国内国际粮价倒挂

   2015-01-04 人民网6770
核心提示:编者按:以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和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为标志,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同时,“三农”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编者按:以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和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为标志,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同时,“三农”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变粮食发展方式,事关粮食,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必须审慎稳妥、坚定不移地推进。
 
  战胜旱灾夺丰收,“十一连增”落了听儿
 
  严重的“卡脖子”旱情曾经让粮食主产区河南的农民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各种抗旱措施到位,最终让河南秋粮丰收有惊无险,农民再次尝到丰收的喜悦。
 
  河南滑县固阳镇范寨村村民范海林告诉记者,他家的6亩地,去年秋粮实打实收,亩产1300斤,又获丰收了!的粮食账本和农民的粮食账本是相通的,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增长0.9%。
 
  大旱之年夺丰收,农田水利功不可没。去年局部地区灾情较重,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受“卡脖旱”,秋粮生产受到影响。据统计,去年1—9月,农作物受灾面积24899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10041千公顷,下降29%;绝收面积2854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400千公顷,下降12%。“卡脖旱”面前,农田水利发挥威力。目前,我国水利对粮食贡献率达到40%以上。2011年到2014年,通过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小农水项目,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近60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超过90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300多亿公斤。
 
  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政策是保障。去年,中央安排的农业“四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种粮热情高涨。中央财政下拨农作物种粮补贴资金214.45亿元,实现了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覆盖。为了让农民种粮心中有数,中央继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及早预拨农业“四补贴”,及早发布小麦、稻谷收购价,继续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多方面粮食生产积极性。统计局公告显示,2014年,粮食总播种面达16.91亿亩,比上年提升0.7%。
 
  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是亿万农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央重农抓粮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挥作用的结果。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实现“十一连增”,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底气,粮食有了底气,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底气,同时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条件。
 
  生产粮食,拼资源拼消耗不可持续
 
  粮食生产,并非高枕无忧。在粮食产量取得“十一连增”的今天,粮食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
 
  首先,生产粮食,拼资源拼消耗,已经持续多年,这种生产方式不可持续。事实上,我们用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20%的人口,这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之一。但我们必须看到,为了保吃饭、保供给,我们不得不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一成,却使用了全近四成的化肥;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平均水平的2.5倍。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保住了产量,对水体和土壤都可能会埋下污染的隐患,给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条件恶化的同时,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和要求不断提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多年来资源条件已经绷得很紧,农村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产品质量要求比以前更高。
 
  另外,困扰粮食生产的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区域布局和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并存。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一些农产品包括粮食库存增加与部分农产品进口增加并存。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导致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而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国同类产品价格,导致进口持续增加,成本“地板”上升与价格“天花板”下压给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
 
  粮食生产,拼资源拼消耗,不可持续。应对各种风险和诸多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只用老办法、老套路,同样不可持续。农业部计划司司长叶贞琴表示,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国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将难以为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终将落空。
 
  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粮食发展方式要转向哪里?
 
  韩长赋表示,重点是推动粮食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当前,粮食生产可由过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点、保口粮转变,这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
 
  要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因为,如何对待粮食产量是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关键。这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稳农抓粮,粮食生产获得了“十一连增”,现在的粮食产量1.2万多亿斤,是多了,还是少了?是供应基本平衡,还是供应紧平衡?
 
  农业部门给出了一个基本判断,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判断,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必须要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韩长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明年要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1万亿斤。
 
  在保障数量这个问题上,提升粮食产能是根本。有产能,确保粮食才有基础。要坚持“一稳两保”,就是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谷物播种面积要总体稳定,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同时,要划定基本农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
 
  要提高粮食质量,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水平。
 
  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粮食生产,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粮食产量上。现在,粮食产量问题基本解决,进一步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水平,就成为新的迫切任务。大力推进科技兴农,通过提高种业水平,降低农药使用,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粮食的营养性和水平。粮食一枝花,科技是保障。事实上,这枝花里,既有粮食的营养水平,质量水平,同样也有数量水平。
 
  曾衍德说,转方式,不能越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的底线。转方式,要更加注重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转方式,决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决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决不能出现大滑坡。无论怎么转,怎么调,都决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