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学支撑”的粮食战略,并明确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及坊间传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口粮、谷物和粮食总体自给率基本分别达、90%及80%以上等,确实或将预示决策层不再坚持《粮食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的95%的粮食自给率。这将为正视粮食自给率下降、重新释义粮食战略,提供了现实理性的战略抉择。
要正视粮食自给率趋降态势,就需对粮食进行重新释义。而这就需遵循土壤生态规律,推进农业市场化,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明确保障粮食交易自由的重要性。毕竟,在一国自然禀赋无法承载百分之百粮食自给率情况下,护卫粮食贸易自由是保障粮食的基础保障,因为粮食贸易实际进口的是国外土地资源。同时,在发生内部粮食供给缺口下,护航国内粮食交易自由,打击囤积居奇,虽会暂时推高居民恩格尔系数,但不会导致粮食供给断裂,甚至饥荒。这方面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业已明证,如1974年孟加拉饥荒(当年为该国粮食丰收年)等都根源于粮食管制,而非农业歉收。
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农业市场化。发展中农业不发达根源于其普遍存在的内部经济分割现象,即为推进赶超战略,普遍在国内实行城乡二元化经济分割政策,如通过耕地碎片化耕作,把“过剩劳动力”锁在土地上,并通过粮食流通体系设定工农剪刀差,限制农地交易自由等,强制在农村积累储蓄资源支持资本跨越发展,导致农业价值链紊乱,使农业边际收益低于工业等社会平均收益,遏制了农业与资本的有效对接。
因此,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自给率,护航粮食,就必须切实有效地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解除中储粮垄断粮食流通体系,构建护航交易自由的市场秩序和程序正义,改革土地制度,采取绿箱补贴而非价格管制等,让农业参与国际竞合,以焕发内生活力。
唯有如此,以打破城乡二元化的经济分割制度和秩序,才能使农业边际收益接近社会平均收益率水平,使农产品和农业要素资源价格实行市场出清,农民才能真正有效对农业要素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促进农地等的合理有效流转,及农业与资本的有效对接,进而使农业基于资本的实力尽可能拓宽生产可能性边界,嫁接现代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