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盖是旱作农业的关键技术措施,因其显著的增温保肥、抗旱节水、节劳减支等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但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已成为中国乃至性的难题。
资料图
为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作为旱作农业大省,甘肃出台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了《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下称《条例》)。甘肃省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治理农田“白色污染”由此迈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从一年来的实施情况来看,甘肃省已初步探索出了“强化源头防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行政监管推动”这一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促进农田残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甘肃省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技术,90年代得到普及,近十年来有了更大发展,地膜覆盖面积是仅次于新疆的第二大省份。仅2008年至2014年,甘肃在旱作农业区累计投入地膜45万吨。
随着农膜使用量的快速增长,废旧农膜对人们生产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正在扩大。随意丢弃的废旧农膜、残留在田间的农膜,不仅造成了人们的“视觉污染”,而且还存在破坏地壤结构、牲畜误食引起疾病、焚烧处理引发二次污染等“潜在危害”。
为此,《条例》对全省农膜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在近日召开的《条例》实施一周年座谈会上,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表示,甘肃省已初步形成涵盖地膜捡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市场化机制已初步形成,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中的地膜残留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据介绍,甘肃省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全省138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给予资金补助。目前全省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各类企业293家,设立的乡、村回收网点2148个,乡镇政府专兼职管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工作人员明显增加。
《条例》的实施,也促进了该省地膜回收企业的发展。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鑫海说,由该公司研发的耐候期2年以上的可回收农膜,使用后的物理性能完全达到机械捡拾回收的标准,降低农膜使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捡拾成本,提高了回收利用价值。2014年已回收农膜近8000多吨,社会效益、经济效应非常明显。
据统计,2014年甘肃省地膜覆盖面积达2752.5万亩,地膜使用量15.58万吨,地膜回收量11.75万吨,回收利用率达75.4%,比2013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目前,甘肃省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中的地膜残留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基本达到了地膜增产增收、残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目标。
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鑫海在座谈会上建议,根据国内现状及国际发达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管理经验,应建立狠抓源头、强化监管、政策扶优、引导终端的农膜回收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