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中国农业面临四大难题 未来出路何在?

   2015-01-28 中国青年网5560
核心提示: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再依赖单纯的“补贴政策”,必须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下功夫,通过改革压低制度成本,释放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活力。

  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再依赖单纯的“补贴政策”,必须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下功夫,通过改革压低制度成本,释放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活力。

 


资料图

 

  上周,初步核算的2014年中国经济数据公布,舆论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欢欣鼓舞。然而,有一个数据及其含义,却未能受到应有的关注,这就是关于农业的数据。

 

  此次数据显示,农业占gdp比重进一步降至9.2%。而在此前的2013年,此项数据初步核算为10.0%,在2014年12月调整后下降为9.4%。中国已经稳步进入产业占比在10%以下的新阶段,下降趋势还会继续。

 

  这显然是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成果。与此同时,由于中国长期存在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处于发展失衡过程中弱势一侧的“三农”(亦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变得更加重要、更加尖锐。中国已经越过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刘易斯拐点”,进入全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正是关系到中国能否成功进入高收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问题。即将公布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因此给人以巨大期待。

 

  中国面临异常复杂的“三农”问题,这既是发展阶段使然,也是特有的体制机制的后果。从1958年正式建立户籍制度算起,中国采取城乡分明的二元体制,已有近60年的历史;近30年来虽有局部改进,但基本结构并没有改变。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亟待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公共产品匮乏、基层治理失效,等等。由于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久久趑趄不前,事实上也对深化改革和城镇化进程形成掣肘。

 

  至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实现了“11连增”,但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更为尖锐。由于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出来。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显示,决策层已意识到当前的四大难题:一即“天花板”,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国际价格。二是“地板”问题,农产品成本仍在不断上升。三是补贴“黄线”。中国加入wto时承诺,与农产品现期产量、面积等挂钩的直接补贴等对贸易有较大扭曲作用的“黄箱补贴”不得超过产值的8.5%,据测算,中国已经到了这条“黄线”。四是生态环境对农业亮起了红灯。四面碰壁,中国农业显然难以按照原有道路走下去。

 

  直面四大难题,意味着解决问题不能再依赖单纯的“补贴政策”,必须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下功夫,通过改革压低制度成本,释放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活力。应当看到,中国目前的农业补贴率已经高于美国,接近oecd的平均水平。而对于中国不应、也没有条件走日韩式高补贴农业道路,政策研究界早有共识。由于庞大的历史欠账,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仍然是必要的。但是,这些投入应更多用于治本,用在农业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农业科研、农民市民化等重要环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中国不可能例外。

 

  当前,中国已经在棉花、大豆两个品种试点补贴制度改革,政府不再搞直接的“贴市收购”,而是让价格随行就市,补贴差价给农民。这有助于解决目前极为棘手的国内外价差问题,也可以改变产业链的扭曲状况,使农业生产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试点年,遇到棉花价格大幅跌幅、补贴过多等问题。不过,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不应动摇,要避免重蹈市场波动一大,改革就走回头路、重入死胡同的覆辙,在试错纠错中不断完善具体操作办法。

 

  在未来“三农”领域的改革中,产权这一核心问题则不容回避。惟清晰可流转的产权、低交易成本的市场,可以激发农业农村活力。无论是中国现实,还是历史,抑或动辄被引为教训的拉美,都清晰表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才是造成亿万失地农民的主要原因,出路正在于建立法治下的市场经济。

 

  目前,在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产权设计下,经营权流转普遍存在时间过短的问题,影响了流转效率和农业投入。中央政府应当尽快在确权基础上落实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并试点允许使用权转让。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也应该推进,这既可为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使其积累进城和创业资本,也可盘活土地资源,并倒逼城镇化路径改变和政府转型。

 

  在土地改革的同时,对集体资产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也应尽快推进,做实农民的所有者地位,保障其对集体资产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中国在解决“三农”的过程中,“粮食”也曾是延缓改革的一大顾虑。在当今全球化大潮中,以全球视野确立自身粮食框架,对于中国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完全可行的。传统的“高粮食自给率”惯性思维必须改变。只有积极主动地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多元化进口,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提升农业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中国才能真正进入粮食供给的无忧之境。

 

  中共提出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强调,这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三农”自是其中之“锚”。距离目标期限不足六年,而改革任务依然繁重。有专家日前在财新峰会上警示,“如果最后用平均数掩盖农村发展的滞后,是对不住农民的。”在不少重大问题上,坐而言已然太久,现在已到起而行之时。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