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过去的2014年,对于融资租赁行业来说新闻频发,整个行业都在向着更明朗的方向发展。你对过去这一年有什么总结?
李思明:从全球范围来讲,欧美的融资租赁业处于缓慢复苏发展阶段。2014年,美国国际集团(AIG)将旗下国际租赁金融公司(ILFC)的股权出售给总部位于荷兰的飞机租赁公司AerCapHoldingsN.V,使得后者成为全球范围内拥有飞机数量最多的飞机租赁公司。
在境内市场上,过去的一年的确是不平凡的一年。行业内新公司的成立速度几乎翻番,年底达到1800家左右。但透过这个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并没有看到行业质量有任何实质性的提高——成立的公司里很多没有开展业务;开展业务的,也有很多还在做很基础的,或者说不规范的业务。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和改善的问题。
日报:针对我国经济下行的现状,你认为国内的融资租赁公司在2015年有什么看好的机会吗?
李思明:一些支持的长期、超长期的项目,和融资租赁的重资产特质十分匹配。其一,农业机械变革使农机租赁出现潜力巨大的市场。据统计,我国农机市场每年都有几千亿元的销量。这块市场农银租赁和哈银租赁已经在先行试水而且做得很好。只要政策放开,农机的融资租赁市场可以释放巨大潜力。其二,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电站的市场值得关注。光伏电站的项目有国外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国内已经有企业开始尝试。光伏电站属于超长期的租赁资产,只要做好风险架构,保证费用和租赁成本的匹配,将可以产生长期、稳定的项目收益。其三,PPP模式下,可以产生新的机会市场。和新能源光伏电站一样,PPP公私合营项目需要做好风险架构。另外,需要保证政府采购服务的现金稳定流入和项目公司的持续运营能力。
日报:针对行业的发展环境,你对2015年有什么预期?
李思明:2015年希望能看到融资租赁行业和金融业的营改增统一起来,把融资租赁的税制问题解决好。在国外,金融业的所得税,是按照利息收入为基础来计价。而我国目前对于融资租赁行业的所得税是以租金为基础来征收,使行业税务成本过高。
日报:现在已经有包括券商、城商行等在内的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融资租赁市场。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你觉得是好是坏?行业会在这样的局面下洗牌形成新格局吗?市场混战的场景会不会出现?
李思明:证券公司来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对其业务多元化有非常大的好处。重资产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券商母公司的资产出现大幅波动,平稳其收益。对融资租赁公司来说,券商背景利于公司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以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融资租赁公司只能依靠贷款来融资,券商系公司则提供了在资本市场发行产品来直接融资的途径。而且作为母公司的证券企业,在产品设计上有优势。城商行这样的正规金融机构进入融资租赁行业,对租赁业发展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利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多专业的金融机构加入进来,我觉得洗牌在2015年是必然的。
日报:在日前召开的“金融租赁年会”上,几家金融租赁公司的高管都提到了风险控制。租赁公司在开展业务时,怎么度量客户的信用风险,又怎么解决流动性风险?
李思明:总体来讲,租赁公司面临的风险比银行更严峻,而商务部监管下的融资租赁公司对风险会有更高的容忍度,但高风险产生高回报。和银行不同,融资租赁行业做的是动产租赁,租赁物是租赁公司的风险救急措施,在评估信用风险时,要考虑租赁物的质量、维修成本和取回的过程是否通畅,能否顺利处置这样的问题。对行业有深入的了解,是正确评估客户信用风险的前提。
难以借入长期资本,导致流动性风险是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制约了它们做大型项目的能力。信用好的融资租赁公司可以滚动发债。另外股东进行长期资本的匹配,对于融资租赁公司来说非常重要,是公司规避流动性风险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日报:金融租赁公司发行证券化产品一向要受到非常严苛的监管和审批,对于日前国内首次由工银租赁完成的资产出表ABS业务,你有什么评价?海通恒信作为券商系租赁公司,在市场融资方面,产品结构上会有什么考虑吗?
李思明:工银租赁此次的资产出表对行业未来的同类业务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这是我们次看到规范的融资租赁资产出表产品。据我了解,此次出表的这批资产都是非常好的央企的租赁应收账款,成本方面也做得比较低。
多元化融资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从产品结构上看,海通恒信将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比如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现在我们的直接融资比率已经占到30%。从长远来看,重资产企业对资本金的要求很大,因此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部署上市计划,将是很重要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