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特色优质现代农业,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选择
一是市场竞争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什么样的农业以及如何发展农业,始终与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密切相关。对生产经营主体来说,市场需求决定生产经营的产品品种,决定市场竞争的手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国内的农产品市场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市场需求由大众化变成个性化,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可能;由温饱型向品质型转变,对发展优质农业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由于开放度的提高,在收获国际市场机会的同时,我们也面临更直接的国际市场竞争。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沿窗口,只有突出特色、优质和,才能获得足够的竞争力,实现化目标。
二是发展实际的要求。广西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农业发展和农业发展条件两个重要的实际。一方面,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面对更开放、更广阔、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的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另一方面,我区是一个农业发展环境多样性的地区,山地、丘陵、石山、水域等土地类型俱全但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区域差异大,加上光、热、水分配也存在差异,使得农业生态呈现多样性。农业生产条件的多样性、差异性要求广西必须发展特色农业,以特色获得优势,以合理布局和特色技术的应用做到优质、、。
三是战略安排的落实。现代农业具有特色、优质、、的特征。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农业,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高度聚集“三农”,并提出“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2012年1月13日,国务院又颁布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央提出要把广西建设成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其首要条件是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产业实力。而打好产业牌,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特色优质现代农业是落实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特色优质现代农业应从六个方面发力
要实现规划提出的“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目标,结合广西实际,应从以下方面发力。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适宜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广西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都各有特点,形成不同的资源组合。要对资源及其开发条件、利用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评价,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农业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要适应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特种养殖业、种植业等,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屯、专业乡镇。
第二,示范引导,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广西农户分散生产经营比较普遍,投入低、装备差,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要积极采取示范引导等措施,推动农业生产者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走符合区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要科学选择和建设智能温室大棚、普通大棚等,形成多种类型的设施建设风格;大力推广应用嫁接育苗、平衡配套施肥等新技术,引入节水滴灌设备及农用机械设备,不断提高装备水平。要建立和完善设施投入的政府补贴政策,加大引导力度,如实行集中连片建设冬暖棚或者连栋温室的资金补贴扶持,对农业小区实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形成多个小区连片布局的设施栽培基地,对储、运设施进行补贴等;要进行农产品垃圾处理补贴,建设垃圾处理池,或扶持新上垃圾粉碎设备,变废为宝,助力“美丽广西”建设。
第三,重视科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就是要通过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以获得优质的结果。农业科技的应用,农村农户是主体。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加大经费保障,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此外,科技投入应向农业科技投入重点倾斜,完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大支持农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行业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钻研科技,对获得可复制的新成果给予重点奖励,不断促进创新。
第四,全程控制,提高现代农业管理水平。全程控制就是要摒弃过去侧重事后管理的做法,实行从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保障农产品能够达到要求。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广西实际制定推广符合特色产品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制度。要实施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和信息发布制度,最终构建起“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全程控制格局,促使生产者、经营者按制度要求组织生产经营。
第五,多产融合,建立新兴农业产业体系。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现代农业强调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形成的新兴农业产业体系。与二产融合,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方式。通过用地、产业化项目资金、技术、信贷等政策优惠,着重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和辐射力强的加工企业群,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与三产融合,形成“批发市场+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方式。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企业的紧密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实现农企“双赢”。与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的“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组织方式。通过制定相应的地方配套法规政策和实施细则,鼓励引导农民在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实现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外向度。
第六,加强培养,壮大新型农民队伍。发展特色优质的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是关键。要通过培养专业农民,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农业实用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优质的农产品,实现增收;要培训转型农民,帮助有文化基础的中老年农民掌握职业技术,使其能在农业园区、农业加工企业、农家乐旅游点、村级为民服务站、绿化养护、河道保洁等转岗就业;要鼓励一部分中青年农民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项目,掌握技能,增强在二、三产业就业的竞争力。要培养后备农民,鼓励有志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青年报考农业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培养大批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