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适应新常态推动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

   2015-03-02 吉林日报 作者:张磊7500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保障农业经济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背景下健康发展,保障农村经济在人口城镇化背景下繁荣发展;进一步调整发展路径,促进县域经济进入新的良性发展轨道。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强化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化进程,实现农业自主有序经营,为各生产要素有效进入农业经济找到合理的途径,真正实现农业经济按市场规律发展;二是扶持农业合作经济,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经营、村企合一经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扩大家庭农场准入范围,引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有助于非农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四是集群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龙头企业入园进区、增加投入,促进企业集群式发展,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价值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创新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一是针对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社。农民通过互助社解决农业备耕资金,手续简便,及时快捷,值得政府鼓励提倡,并制定相应的资金监管和运行制度;二是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强化政策金融扶持力度。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根据发展实际逐步增加,市、县也要设立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专项资金,把分散的支农资金进行整合使用,集中财力重点扶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金融需求,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建立起多种形式并存、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多元金融支持体系;三是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主体法人化和金融品种多样化入手。利用经营主体法人资格,借助政策支持,打破农业融资难瓶颈。建立政府、企业、银行联席会议制度,增强银企项目对接的灵活性。利用经营主体法人资格,对农产品原料收购资金,依据企业提供的产品订单适时安排放贷;对季节性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采取动产质押;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可实行集体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所有权抵押贷款;四是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及时调整转移支付政策,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要按照粮食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支付力度;行政村的转移支付比重要逐年增加,个别行政村每年3万多元的经费太少。调整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直补每年的新增部分应该调整使用方向,采取集中使用的方式,用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调整“一事一议”政策,现行的“一事一议”政策有“撒芝麻盐”之嫌,政策应该允许各村之间联合起来,整合使用。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稳定农民土地价值预期,规避土地流转权属纠纷。同时赋予村级集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配权,探索推广由农户将承包地统一向村委会(社区)集中再统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模式;二是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制度,对采取盘活土地资产,实行土地增减挂钩的城乡建设用地严格审核,培育开放规范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基础支撑;三是完成承包耕地、农民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确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深化农村改革创造有利条件。2017年基本完成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20年之前开展农民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确权试点。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切实提高农业整体实力。我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主要包括粮食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二是完善和强化农业扶持政策。继续协调、争取加大对农业大省及粮食主产区各项农业政策的实施力度;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收购价政策;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加大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的奖励和补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制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继续推进节水灌溉示范,积极引导西部发展膜下滴灌;加大产粮大县中低产田盐碱和渍害治理力度;完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强化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科学规划退耕还林、还草,继续做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投入长效机制;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中,广泛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机构,完善农业推广机制,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继续做好民族种业繁育工作;五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阶段,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农业科技培训讲座、实施专家现场指导和农业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农业骨干人才;结合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初中教育的最后一年加入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教育;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强化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实施规模。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