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看来发展旱粮确有必要,也确实可行,那么请问,浙江在发展旱粮生产中有哪些做法?效果明显吗?
黄旭明:2013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每年安排5000多万元扶持资金,将旱粮生产纳入粮食责任制考核,并先后两次由省政府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经过一年多的大力推动,浙江旱粮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旱粮面积达664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5%,比上年增加26.4万亩,其中,马铃薯近100万亩,比上年增4.6%,马铃薯已经成为浙江继水稻、小麦、大豆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据冬种意向调查,2015年浙江春季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望比上年增5%以上。
记者:发展马铃薯等旱粮会不会影响其它粮食作物?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黄旭明:,坚持同粮同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旱粮既然是粮食的一部分,就应该享受与水稻同等的扶持政策。我们规定,对100亩以上的旱粮生产基地,省财政每亩直接补贴125元,这个标准与水稻相等;对在果园、桑园和幼疏林地间作套种旱粮作物100亩以上的,每亩直接补贴20元;创建省级示范基地的,省里也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第二,坚持不与水稻争地,科学布局旱粮生产。水稻仍然是粮食作物、保障粮食的主体,这一点不能动摇。我们在旱粮生产规划布局、政策支持中,坚持不与水稻争地的原则,比如在水田上种植旱粮就不给补贴,对在“三园”套种旱粮的给予补贴,小麦的订单奖励在非早稻主产区试行,等等,引导各地以冬闲田、旱地、新垦造耕地和低丘缓坡山地为重点,科学布局发展适宜种植、富有特色和优势的旱粮作物,努力培育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旱粮产业带。
第三,坚持市场导向,推进旱粮产业化经营。我们坚持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统筹考虑产后销售、加工等环节,着力培育带动能力、产后加工能力强的旱粮加工企业,推进旱粮产品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加工开发和转化利用,完善产业链,并引导其通过订单等形式与农户建立产加销协作关系,做大做强区域优势特色旱粮产业;坚持以销定产、产销对接、营销先行,积极搭建公共营销平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记者:当前,马铃薯的功能作用和在粮食中的重要地位还未被广泛认识,生产水平、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对此,您有何建议?
黄旭明:一是加大对马铃薯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马铃薯,消费马铃薯,拓展马铃薯产品市场。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2008年,国务院出台意见,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还召开油茶生产现场会进行部署,扶持力度很大,油茶产业因此发展很快。建议国务院参照油茶产业,出台若干扶持生产和加工的政策。三是提升马铃薯在粮食中的地位。马铃薯既然要作为主粮,就应该将马铃薯作为粮食储备品种。据报道,马铃薯全粉可以保存15年,储备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品种,而且有利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