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是一块硬骨头,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在农村,难中之难在贫困地区。”政协委员、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刘晓凯分析,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推进“四个”中谋划布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是“题中之义”。
抓好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在刘晓凯看来,要着重在五个方面实现深度融合:找准“穷根子”,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的要求,摸清贫困户底数,调查统计要到村到户到人,要对每一个贫困户建档建卡,并根据每一户的贫困原因,制订有个性化的扶贫措施。扶贫先扶智,把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长远根本,重点抓好农村基础教育,不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开对“子”,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地方产业特色,做好核桃、樱桃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这篇大文章,以产业化示范带动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加强农村建房用地管理,整理荒坡提供村民宅基地,防止占用良田好土。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发展关系,做到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引导群众积极融入当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刘晓凯说,凝心聚力,汇聚各方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贵州定能努力啃下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努力同心打赢这场硬仗。
刘远坤代表:重特色念好“山字经”
人大代表、副省长刘远坤是带着“成绩单”来参加两会的:“2014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71元,增长13.1%,增速排1位;农业增加值增速排1位,粮食总产量创近五年新高。”
刘远坤说,两个“”折射出了贵州农业发展的希望和信心,“2015年,仍需努力。”依托市场需求,立足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农业,加快我省农村脱贫致富步伐。
在他看来,念好“山字经”,就得答好三道题。
道是必答题,通道。“曾经制约贵州山珍上市的瓶颈已经被打破,我省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疏通了经济血脉。”刘远坤分析,西南陆路综合交通枢纽很快形成,融入了发展的大平台,具备了把无污染山珍农产品销往周边及的物流条件,贵州大力发展山地现代农业正逢其时。
第二道是选择题,载体。仅2014年,我省农业示范园区总产值达993亿元,总销售收入771亿元,培育农民合作社2771家,从业农民达333万人……“去年的成绩,凸显了农业园区在发展山地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平台作用,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加快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成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刘远坤强调。
第三道是填空题,品牌。刘远坤认为,品牌效应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产生经济效益,“没有品牌,再宏伟的投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做“品牌”很重要。
品牌涵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特色,如今讲到湄潭就会想到“湄潭翠芽”,一提洋芋,威宁自然是。那么,发展山地农业,贵州的特色是什么?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农业面源污染少,可以说,贵州是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天然理想之地,刘远坤坦言:“我们的目标是积极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
黄宗洪委员:可持续打好“生态牌”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需要重视顶层设计。”政协委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黄宗洪说,近年来,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但在顶层设计方面,缺少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的支持。
这次两会上,黄宗洪带来了一份关于请求支持贵州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的提案。
黄宗洪说,贵州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省份,山地面积比重大,立体农业特征明显,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非耕地和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支持贵州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就是让贵州的好生态能产生效益,打好‘生态牌’。”
“整合资源力度不够,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较薄弱,调整结构路径不够宽,普遍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市场、重规模轻效益等,导致特色产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黄宗洪也对贵州的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加强《贵州省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编制指导;支持构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着力夯实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平台,进一步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帮助贵州抓好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对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张加春代表:享红利村美民更富
身着水族盛装,人大代表、三都水族自治县县长张加春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信心比黄金重要!去年两会上习总书记的深情嘱托,让三都各族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干事创业激情高昂,更加坚定了打赢同步小康这场硬仗的信心和决心。”
“一年过去了,我想告诉总书记,今天的三都,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全县270个村,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大部分农民家里接上了自来水。”张加春说,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看得见、摸得着,“帮助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改善了生活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幸福指数。”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农业扩大开放创造了条件,干部群众观念的不断更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为加快农村发展、扩大农民就业创造了需求、机遇和条件。张加春介绍,三都正实施产业扶贫“三年大会战”,以交梨葡萄产业园、周覃生态农业产业园等山地生态农业园区为载体,把生态理念融入农业生产,围绕生态来利用和发掘特色农产品,努力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让群众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张加春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让农村群众与城镇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把山地农业的文章写精彩
山,是我省农民群众的“金饭碗”,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贵州特色,也是贵州优势。
初春,车行至金沙县岩孔街道板桥村,大棚中,一颗颗饱满的葡萄果令人垂涎欲滴,一柱柱立架的葡萄桩整整齐齐,顺着山势成列而上,连绵起伏。坡头山坳,房前屋后,布满了葡萄架,随处可见果农的忙碌身影。
金叶藤家庭农场内,“贵妃玫瑰”、“美人指”、“千手玉”、“温克”……红的青的黄的葡萄挑动着来人的味蕾。老板叶友谊喜笑颜开,恒温保鲜、改良葡萄品种、设施栽培等技术的运用,实现了葡萄的反季节销售,也成了他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记者看到,在“金叶藤”的工商营业许可证上,“经营范围”一栏写的,除了葡萄种植,还有“农业观光”。叶友谊告诉我们,推广葡萄的“诀窍”不是花钱打广告,正是发展以葡萄为主题的观光旅游。预留葡萄采摘区、种植体验区,推出葡萄采摘、种植体验等业务,开辟停车场、休息室,十里葡萄长廊成了“紫色名片”。
“好多人拍了照发在微信朋友圈,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游客越来越多。”观赏之余,葡萄自然而然成了游客们的“伴手礼”。叶友谊没想到,观光旅游让他的产业风生水起。
以前逃离土地,现在是追着土地跑。在他的带领下,周围村民们也打起了“乡村旅游”的主意。这个以葡萄而闻名的小村落,把山地农业的文章做得精彩无限。
岂止板桥。在贵州,“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呼声,“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的实践,改变了农业、农村、农民日渐式微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