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库存遇最多时期
粮食储备制度是保障粮食的战略基石。我国粮食储备历史悠久,在稳市、备荒、恤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中储粮垂直管理体系自2000年成立以来,肩负维护粮食、服务粮食宏观调控的职责。在过去的15年里,中储粮虽然并不为公众所十分熟悉,但它的一举一动却关系到我们的粮食、市场稳定和“三农”发展。
中储粮总公司办公厅主任由伟表示:“过去10年间,中储粮作为受国务院委托的粮食调控政策执行主体,累计完成政策性粮油收购5.6亿吨、销售4.1亿吨、跨省移库5700万吨,年均粮食收购量占全社会商品量比重20%左右,中储粮在服务粮食调控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粮食‘十一连增’、农民收入‘五连快’和市场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伟介绍,目前,中储粮负责管理的各类政策性粮食占到粮食企业总库存的60%以上,比公司成立之初增加了几倍,是我国历史上粮食库存最多的时期。
但同时也将面对更艰巨的管理任务和更复杂的调控新形势。对此,中储粮总公司把“确保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作为中心工作,重点推进‘五个做实’的系统工程,把“大国粮仓”的管理进一步升级,也就是围绕做实储备粮数量质量、做实仓储基本设施、做实仓储管理标准化、做实科技储粮项目、做实包仓制,完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科技支撑。
中储粮直属库今年将完成智能化建设
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中储粮总公司的职责所在。
据了解,中储粮在共有346个直属库,分布于31个省区直辖市。中储粮湖北分公司总经理林长平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2015年智能化建设将覆盖全部直属库,去年已完成114家。同时,今明两年全部直属库将实现仓储标准化管理。
荆门直属库共7排43栋仓房,据荆门直属库主任胡继学介绍,直属库始终把“两个确保”作为企业的立命之本,每年都投入300多万元进行科技储粮研究和仓房改造,提升仓储管理水平,按照每年1/3左右的比例对库存中央储备粮进行轮换,实现储备粮推陈储新、常储常新,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观荆门直属库的智能化粮库系统时了解到,智能化粮库建设,即集粮情远程监测、粮食智能出入库监管、库存数量监测技术体系等多功能于一体。在这里,可实时查看每一车出入库粮食的各方面数据和各环节情况,实时掌握每一个仓房内300多个测温点的粮食温度,实时监控每一个仓房内的粮食数量变化和消防情况,等等。
这些数据和信息,总、分公司也可随时进行远程查看,从而实现对各直属库粮食购、销、存和企业人、财、物的实时监控,确保管理穿透力。
科学绿色储粮技术提升粮食
随着粮食从以往注重数量,到现在更加注重质量和食品转变。对此,中储粮近年来重点推广综合控温、氮气气调、智能通风、智能烘干、保质减损、收购智能定等和清杂整理技术等7项绿色储粮新技术。
在制氮机房,技术员彭明文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了中储粮正在大力推广的氮气气调储粮:“通过从空气中分离氮气冲入粮仓,置换出粮堆内的氧气,使其氮气浓度长期保持95%以上,一则抑制粮食自身的呼吸代谢,减少粮食干物质流失、达到保鲜作用,减轻粮食呼吸作用发热、保证存储;二则抑制害虫和霉菌生长繁殖,实现虫霉物理防治,避免使用化学药品熏蒸治虫。事实证明,用氮气储粮存储的粮食品质更好、更。”
由伟说:“今后5年,中储粮将实现‘三北’地区低温储粮和长江以南空调控温储粮,氮气气调储粮规模从目前的1200万吨扩大到1800万吨以上,极大减少化学药剂熏蒸,为社会提供优质、放心粮源。”
经过实地考察,彻底颠覆了记者脑海中对粮库“戴草帽、扛麻袋、走桥板”的传统印象,中储粮现代化技术和规范化管理使我们对“大国粮仓”管理信心倍增的同时,感受到中储粮在服务粮食和服务中国“三农”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