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种艰辛创业造出“海南乡村
”2011年4月,热科院首批7位援非农业专家,带着海南的热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抵达刚果(布)。几年下来,示范中心长满杂草的基地,被建设成热带瓜果飘香、鸡肥牛壮的农业基地,俨然将“海南乡村”搬到了非洲的田野上。
为了帮助非洲人民改变农业落后的状况,传递中国情谊。2006年11月,时任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在非洲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促进双方农业合作和交流,增加非洲农民收入,减少贫困。2007年8月,由热科院承担的中国援建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获得批准,中心选址在刚果(布)首都布柴维尔以西17公里的贡贝农场,占地59公顷;2011年3月,中心基础建设顺利通过商务部组织的竣工验收。
2011年4月,热科院首批援非的7位农业专家,从海南出发,带着海南的热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抵达示范中心。从此,在非洲,一批又一批海南热带农业专家,开始了长达4年的热带农业科技的接力援助。
“到非洲第二天就下地干活了,因为天气炎热干燥,如果不抓紧把地备好,带去的木薯秆就会晒干。”
没有工具,也没有肥料,有机肥更是找不到。大家把砍倒的茅草一把火烧了,就成了农家的“火烧肥”,地也是专家用锄头一锄一锄挥臂挖出来的。
当围观的非洲农民了解到专家来自中国的热区—海南时,忍不住微笑着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中国海南农业专家实干苦干的精神,就此在贡布传开来,中心一登出招聘广告,立即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情响应。
“在万里之外,体验了一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党选民笑说,他们本来是热带农业科技工作者,掌握着领先的农业科学技术,却在中心创业之初,不得不选择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刚果(布)啤酒业发达,专家们低价买来酒糟、鸡粪等,堆积沤肥;西瓜、黄瓜等蔬菜没有架杆,就进山砍竹子自制架杆;白天浇水温度太高,就晚上戴着头灯浇水。
农业技术落后可以培训,但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却着实磨炼了援非专家的筋骨。“示范中心基地上的茅草比人还高,一钻进去,人就不见了。”当地缺乏现代农业工具,王永壮、党选民等批援非专家,只好用镰刀一镰一镰砍掉。
“批到示范中心的同事非常辛苦,在他们的努力下,工作、生产、生活条件都大大改善了。”尽管如此,第二批派遣的专家申龙斌仍然体会到了在国内难以想像的艰苦。非洲老鼠特别多,刚播下去的种子,一夜之间被老鼠吃光,大家只好夜晚轮流值班,用竹片、木块使劲敲打以吓唬老鼠,可夜里蚊子又多,这样一来,援非专家几乎人人得了疟疾。
几年下来,援非专家克服种种困难,将示范中心原来长满杂草的基地,建设成热带瓜果飘香、菜蔬满园、鸡肥牛壮、鸭戏鱼欢的农业基地,很多海南常见的水果和蔬菜品种都是首次被引进刚果(布),加上基地四周被高大的椰树环绕,俨然将“海南乡村”搬到了刚果(布)的田野上。援非专家踏实苦干、真诚无私,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和友情,也在非洲打响了热带农业的“海南牌”。
据统计,4年来,热科院先后派出11名专家常驻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开展木薯、蔬菜、玉米种植及蛋肉鸡养殖技术方面的试验研究、生产示范和培训工作,培训刚果(布)技术人员和农民200余人,筛选出适于该国布拉柴维尔地区栽培的优良蔬菜品种53个,高产抗病木薯品种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