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老旧农机“失宠”的背后

   2015-04-08 中国农机新闻网6340
核心提示:去年,苏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淮海分公司(以下简称淮海分公司)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一连丰”,粮食增产的背后,是一系列新型农机力量的有力支撑。笔者从淘汰的系列农机中,深刻地感受到新型农机转型升级对农业生产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作用。
     去年,苏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淮海分公司(以下简称淮海分公司)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一连丰”,粮食增产的背后,是一系列新型农机力量的有力支撑。笔者从淘汰的系列农机中,深刻地感受到新型农机转型升级对农业生产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作用。

24台收割机“失宠”

去年夏收前夕,淮海一机站农机手朱良军把多年来一直使用的1075收割机进行了封存处理。像他那样,有24台以E514、1075为主的老旧机型,自2014年全部退出淮海分公司的农机作业市场。作为保障力量之基的多套收割机,为什么会突然集体退出农机市场?

“以前我驾驶的1075收割机收获麦稻,作业故障多,收割质量差,粮食损失多了,种粮人不开心,更重要的是存有隐患。现在我花70万购置了一台新出厂的C230收割机,估计3年多时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朱良军说。2014年夏收前,淮海分公司10多个机手一次性购进11台约翰·迪尔C230收割机,并全部参加了当年的夏收作业。

为提升农机对农业的保障功能,淮海分公司农机部门今年年初对24台使用10年以上的老、旧收割机型制定了分两年淘汰的时间表,还根据现有收割机保有量及稻麦种植规模、产量、晒场及烘干设备等基础条件,确定限购数量。同时,除正常享受政策补贴的优惠政策外,分公司还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实行新机购买5年期限内,麦稻收割费基价外每亩分别再加价10元的加价激励。这样,老旧收割机“失宠”也就顺理成章了。

31台传统播种机陆续退出市场

王贵兵是淮海四机站一个搞播种多年的“老把式”,去年秋播前,他把跟随了多年的播种机变卖,改行并跟随收割机进行卸粮运输作业。“如果不是年龄原因,我也投资搞复式播种机械,毕竟播种是我最擅长的项目。”在田头的作业现场,王贵兵如是说。

“近两年来,淮海广大农机手先后购买了26台复式播种机械,实现开沟、筑畦、播种、镇压一次性完成。这种播种方式的好处是:畦面平整、播深一致、覆土均匀、出苗整齐,彻底解决了传统播种地面不平、播深不一、用种量大、缺株断垄的问题。同时作业标准的提高,便于把传统播种机15厘米过密的行距扩大至18和20厘米行距。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同期播种的麦田,亩用种量比常年节省了8斤,整个分公司因此节省100多万元的种子成本,而减行降苗的田间麦子长势还比常年好,苗情个体更壮实,也就具备了冲刺更高产量的能力,这也是去年分公司四十个农业大队麦子亩产超千斤的因素之一。”淮海分公司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苗情统计员顾松坪在总结去年夏粮高产分析会上得出如上结论。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通过复式播种与传统播种的实地比试,无论是其作业程序简化、种子费用降低或是作业标准提高上,还是最终的苗情长势、产量对比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萎缩了的市场和不受欢迎的机械,使原先保有的31台传统播种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最终退出了农机作业市场。

18台高速插秧机被冷落

“去年我们麦稻亩效益达到907.96元,获得四十个农业大队中的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1000多亩机插秧全部采用25厘米的机插行距,特别是在去年入夏时节低温阴雨寡照的情况下,也很轻松地获得预期穗数。”这是淮海分公司四十大队队长孙海民在总结去年工作时说的一句话,从其言语中,看得出他对25厘米行距的插秧机是十分满意的。

随着小麦茬机插秧的推广种植,淮海分公司自2012年引进25厘米插秧机用于晚稻插秧的推广种植。这种插秧机一方面可以以密取胜,快速地达到预期穗数,克服穗数不足带来的产量欠缺;另一方面,密度的保证作用,可以把分蘖性能欠佳而又早熟的水稻品种实现机插化,有效地实现了机插秧高产的可持续,该机型自推广以来,就迅速地推开了市场。

“由于小麦茬占机插秧的70%,去年我们大队一台30厘米行距的插秧机只能在前期插上一周时间,余下的十天时间我们全部采用25厘米小行距插秧机,这也是我们大队近两年来机插稻连续夺高产的关键。”三十八大队协管员兼插秧机手匡卫军这样说着。

淮海分公司目前保有的75台高速插秧机中,有34台25厘米行距插秧机,23台25—30厘米可变换式插秧机,购进仅三五年的18台30厘米行距插秧机,就是因为设置的缺陷,遭遇了被冷落的境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