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记者日前在一些乡村采访时发现,资金缺乏、管理不规范等因素也阻碍着合作社的成长。
服务跟不上社员要退出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53万个,社成员达64.35万人,每10户农户中就有1户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老罗是鄱阳县一家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该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拥有社员200多个。由于缺少服务方面的人才,合作社发展比较缓慢,发挥的功能也不明显,目前已有80多户社员退出,其他社员也在观望中。
“如何让合作社规范运行,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带动能力是合作社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经过一番波折后,老罗感慨地说,虽然宣传、品牌对于合作社来说都十分重要,但服务是根本。只有为社员提供的服务,才能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服务跟不上,不少合作社仍停留在合伙型、契约型等“原生形态”,没有真正进入较高级形式的合作形态。
部分合作社陷发展困境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许多农村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基地。然而,由于资金的短缺,导致合作社难以发展壮大。
江西民望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谢冬华说,早在几年前该合作社就雄心勃勃地计划建设标准化蔬菜园,发展多品种无公害绿色蔬菜,还与南昌多家大型超市签订了供销协议。但由于无项目无资金扶持,社员筹集资金力量有限,发展计划一直搁浅。
江西九隆种粮专业合作社拥有5万亩水稻田,耗资17万元购来一台烘干能力为2万公斤的烘干机械。让社员挠头的是,这台烘干机由于没有使用场地,一直闲置。
“照我们的想法,合作社本可以发展得更好,现在遇到了难题,想进一步发展壮大,难喽!”该合作社理事长黎兵春无奈地说,为了获得大型烘干机场地,他跑上跑下,一直没有结果。
“没地就建不了厂房,就没法搞加工,产、加、销就是一句空话。”南昌一合作社负责人说,很多合作社由于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完善内部机制很重要
一业内人士直言,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混乱,导致社员对合作社前途失去了信心。
宜春一家养殖合作社的社员告诉记者,水产养殖销售本是该合作社的拳头产品,由于理事会和会员之间猜疑不断,合作社处于“休眠”状态。
“进价80元一袋的饲料,合作社卖给我们社员120元,不买合作社就不要我的产品。”他说,该合作社靠核心理事长的权威来维持管理,理事长往往优先考虑自身利益,以至于合作社成了少数核心社员谋利的工具。
一些合作社负责人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扶持、培育一批示范性合作社的同时,要逐步建立、完善相应的考核、评定标准,杜绝“空壳”合作社先期得补助、后期无作为的现象发生。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合作社晒出更多的信息,让合作社在阳光下运行。”业内人士称,农民合作社亟待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建立合法完备有效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合作社走向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