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草莓农残超标致癌”已被权威检测结果和业内专家否定,但由于之前的不实信息流传甚广,导致多个主产区草莓滞销,价格大跌,农户遭受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因为奶价持续低迷,目前山东、陕西等地养殖户亏损严重,甚至有“倒奶杀牛”的现象发生。
上述事件的发生,再次凸显了解决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紧迫性。众所周知,农业信息可引导市场,也可指导生产。一方面,消费者对农业信息有需求,不仅希望知道购买的产品所在地、种植方式,还想知道用了哪些农药、农残数值是多少。另一方面,生产者在制定生产计划、销售农产品时也需要了解该品种的面积、产量和价格。我国农业仍处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状态,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到达。
农业信息对称,首先需要解决信息透明度的问题。对生产者来说,最关心的无外乎是面积、产量和价格,尤其是当期的数据,但常常是数据发布时已经错过农时了,信息的滞后使得农民决策只能靠经验。对消费者来说,做出购买选择,相当长时期主要通过口碑和经验,后来主要通过品牌和营销。如今,质量可追溯体系、远程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开始出现,但运用范围依然有限。
其次,要解决信息发布的权威性问题。如今的农业信息,除了不同的市场主体自身采集的信息以外,政府部门的信息也出自多门。多元的农业信息来源本是一件好事,但不同机构对于同一品种同一时段价格涨跌、面积增减的数据常常打架,甚至一些机构为配合游资投机炒作,有意对信息进行歪曲传播。还有一些机构在发布农产品质量信息时随意性较大,随机抽样几个批次就轻易断定整体有问题。不实信息最终会伤害市场各方。
再次,要解决信息采集的标准统一问题。不同标准下,样本采集出来的信息是无法对比的。以猪肉价格为例,北京市场的猪肉习惯按不同部位分成16块来卖,每一块一个价格;而沈阳市场分得更细,达30多块。直接按两种口径完全不同的标准采集出来的数据,普通消费者无法比较猪肉价格的走势。现在大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孤岛化,相互割裂、开发利用不足,成为一种信息浪费。
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依靠信息化提升农业管理能力,即农业数据的采集、监测、统计、分析能力。当今很多都把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制度作为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人口大国来说,建立符合自身国情农情的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更是当务之急。通过建立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制度,可以统筹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变事后被动跟进管理为事前主动引导服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盲目性,帮助千家万户对接瞬息万变的大市场,缓解农产品价格波动。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农业信息监测预警需要信息资源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在兼顾公益性的同时,实现社会化服务,即可由政府部门监测并及时公布基础数据,各类机构据此建立模型进行中短期预测,向需要服务的对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实现社会化农业信息服务。此外,还要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制建设,依法保证涉农信息的畅通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