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包村禁烧秸秆,看见火点就去灭
去年10月,华北地区出现多轮严重雾霾过程,东北地区的沈阳市更是空气质量指数持续爆表超过30个小时,而秸秆焚烧成为加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因素。
记者在夏收逐步展开的冀南地区了解到,秸秆禁烧多年来主要靠强力度的行政推进,“举全县全乡之力”开展禁烧工作已经成为常态。
“夏收时间集中,如果在这期间大面积焚烧秸秆,对空气质量影响可想而知。近年来主要实行市直部门包县、县直部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专职人员包地块的工作机制,各市、县、乡、村各级逐级签订责任状,把工作责任细化分解到每一名干部、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地块。”邯郸市禁烧办一名工作人员说。
“包村干部半个月吃住都在村里,每天7点点名后开始值班巡逻,车上放着铁钎,看见火点就下去灭火,差不多每天都在十二点以后才能回去休息。”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对记者说,一些村干部还得跟机作业,确保收割机安装粉碎机,并且控制小麦留茬在10公分以下。禁烧工作特别耗人力物力,半个多月没日没夜,不少人生病打点滴。
记者了解到,2000年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饲用秸秆的减少等,小麦、玉米秸秆大面积还田。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近年来多数农户认识到秸秆还田的好处了,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少了,但虽然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各级政府每到夏收、秋收“严防死守”,焚烧秸秆现象一直未能完全杜绝。山区等不适合机械作业的地区、一些农户出于方便等考虑,仍然会将秸秆一烧了之。
秸秆不烧搞回收,收上来往哪儿送?
在河北成安县麦收现场,记者遇到正在进行秸秆打捆作业的农民王林,联合收割机收完后,秸秆打捆机随后驶过麦田,将粉碎后的秸秆收集起来,并自动将秸秆扎成方块。“农户都愿意让收秸秆,还田两三年还一次比较好,每年还田不好播种、病虫害也多。”王林表示,每5亩小麦可收一吨秸秆,卖到造纸厂500多元一吨、电厂和养牛场约250到270元一吨,效益不错。
但记者了解到,秸秆收上来,往哪里送仍是难题。虽然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多年,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根据邯郸市农业局统计,去年全市产生秸秆大约为800多吨,综合利用约760多万吨。其中,秸秆直接还田约占69%,畜牧青贮、食用菌产业、秸秆能源化利用约占26%。
河北滏阳乳业有限公司现有奶牛存栏680头,总经理田建平说,高产牛一天需要42公斤、约68块钱饲料。“养牛饲料成本越来越高,奶价却很低。牛场一公斤奶才卖3块4,但饲料成本却达3块6。而且养殖场需要在秋收时把一年的饲料准备好,尤其全株玉米一亩地需要约1500元,一头牛一年大概需要5亩的量,成本压力太大。过去市场好的时候乳品厂都会借款供牧场青贮,今年就不会了。
推广秸秆压块、生物质电厂等是秸秆能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但这些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规模小水平低,生产经营困难。一名秸秆压块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玉米秸秆压块成本就接近400元,和煤价差不多。而且热值上,2吨玉米压块才能顶1吨煤。去年河北省对秸秆压块每吨补贴150元,有的县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补贴,农民才能勉强接受,大面积推广仍然很难。
看见烧秸秆也抓不着,光靠罚款行不行?
“关键要防把火”,一名乡镇干部表示,河北对发现的秸秆焚烧火点,一般采取经济处罚和行政问责“双罚”,他说:“按照规定,‘把火’所在乡镇罚2万,以后发现一个火点罚1万。去年‘把火’所在的乡镇主要领导都上台做检讨、现场交罚款,全县通报批评。”
近年来河北因禁烧被处分甚至撤职的乡镇干部不在少数。一些乡镇干部反映,秸秆禁烧涉及面太广,乡镇干部全部出动也看不过来,而且往往发现火点后人早跑了,不好找证据。村里现实情况很多,有的是和村干部有矛盾故意点火、然后电话举报。农民种地效益不高,点的火不大,罚钱很难执行。
记者采访的基层干部普遍认为,秸秆禁烧依靠行政力量“严防死守”只是短期内的无奈之举,秸秆禁烧的关键在于秸秆综合利用。“应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2003年河北一些市曾对秸秆饲料化工程进行补贴,但近10年没有制定相关政策。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补贴、秸秆沼气集中供气项目等也缺少针对性的政策。”邯郸市农业局李洪涛说。
同时,秸秆综合利用研发力度小也需引起重视。如秸秆固化成型设备在材料选用、制造工艺方面不成熟,大面积推广还有难度。“当地玉米9月20号左右成熟,到10月5号左右全部收获,但这时候玉米还是青的,含水量非常高,而压块要求含水量15%。压块设备依靠物理挤压、耗电量非常大,没有好的办法。并且成品不能长期保存,湿度一大就蓬松了。”一名基层干部说。此外,受经济利益、方便程度等影响,农户积极性也不高,需加强政策激励、利益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