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收玉米现场
在全省2000多万亩玉米陆续进入收割之际,昨(4)日,由农业部门主办、市农科院承办的四川省丘陵地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暨玉米机收培训会,在盐亭县金孔镇灵岩村一片山区玉米地里举行。来自全省11个市州32个玉米主产县的上百名农技专家、种粮大户冒着高温酷暑,纷纷拿出手机相机,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从种到收,全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绵阳成功了”。在现场,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擦着额头上直往下流的汗水,显得十分高兴。
劳力缺乏倒逼农机“下田”
在盐亭县洗泽乡玉清村,村干部任昭冈是个“响当当”的农民,别人一户种几亩地,他却种了1100多亩地。仅玉米一项,他今年就种了680亩。
要放在以往,任昭冈可是想都不敢想:“光是收玉米这一项,一亩地至少得2-3个人工,收这几百亩玉米,需要上千个人工才能弄回家。”
“有了收割机,收一亩玉米十几分钟就可以搞定,至少节约两三百元人工费。”任昭冈说。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土地撂荒等现象不断出现,今后“谁来种地”正成为当前农业农村急需解决的难题。
正是这种情况,催生了大量土地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在盐亭县金孔镇灵岩村,通过土地流转,全村种粮面积500亩以上的大户就有5户,其中上千亩的种植户有2户。
但是,受劳动力成本上涨、农资价格不断攀升等综合因素影响,单靠人力,显然种地已经无利可图了。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刺激下,近几年来,各种省工省时的农业机械纷纷走上前台,逐渐取代了以人力为主的落后生产方式。
“玉米从播种到收割,全都是用机器。”任昭冈告诉记者,他们荣岗专合社现有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大小小数十台农机,购机现已花了68万元。
玉米收割机开始“爬坡上坎”
玉米机收,这本不是什么新闻。
因为,在我国北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早已开始实行机械化收割玉米。目前,北方地区玉米机收率已超过70%。
但是,在南方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区,受特殊地形地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等因素影响,机收玉米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据了解,四川玉米机收近几年才刚刚起步,而且主要集中在盆地平原地区。而在丘陵山区实行全程机械化操作,绵阳算是开了全省之先河。
市农科院院长、玉米产业体系绵阳综合实验站站长王秀全告诉记者,玉米作为绵阳市主要粮食生产作物,在绵阳不仅有着非常悠久的种植历史,而且种植面积也不小。市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为170万亩,与水稻180万亩常年种植面积相当。
王秀全说,由于地处盆地边缘,绵阳市玉米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安县、梓潼、江油、三台、盐亭等丘区,这些地区地势陡峭不说,而且水源也无保证。面积虽不少,但种玉米产量和效益却并不高,要是再算上人工,种植户根本就无利可图。
受此影响,近几年来,不少机械生产厂商针对丘区地形特点,纷纷研制适合山区使用的玉米收割机械,涌现出了一大批集收割、脱粒、粉碎秸秆为一体的联合收割机,并出现在了山区地头,为丘陵地区玉米种植户解了燃眉之急。
“新收法”催生“新种法”
收割方式的改变,决定了种植模式也必须转变。
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刘如东告诉记者,机收玉米,对玉米的成熟、秸秆高度都有一定要求。首先要选择适合丘区的耐旱品种,其次玉米的成熟期必须一致,而且玉米秸秆也不能太高。
刘如东介绍说,在种植模式上,传统一家一户零散的种植模式,肯定不适合机械化大面积作业。这就要求土地必须通过流转,实行适度规模化经营。
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告诉记者,四川从2000年开始探索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方式,经过近几年的摸索,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
他说,今年,省农业厅在绵阳丘陵地区率先开展玉米机播机收试点示范,并结合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及新品种新技术集成配套运用。目前看来,效果不错。通过新技术新方法,农民种玉米亩平可节本增效200—300元,并有效解决了丘区交通不畅、劳力缺乏等现实难题。
牟锦毅介绍,四川是玉米种植大省,全省玉米常年种植面积有2200多万亩,适合机收机播的区域面积占到50%左右。明年,省农业厅将在绵阳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推广绵阳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经验,让全省丘区玉米主产区也迈进“农业机械化”时代。(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