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管理到人头,落实责任蹲地头
独塘乡道边,支起一顶蓝色帐篷。乡党委书记王正义蹲在门口,和乡长李然增探讨下一步禁烧工作。
李然增嘴唇干裂:“这几天巡查,发现有麻痹、厌战苗头。有人嫌禁烧持续时间长,身心疲惫;有的压力太大,晚上睡不着,只怕有人点火。”
“加强督导、监管,‘时间上不留空当,空间上不留盲区’。”王正义接话,凡出现秸秆焚烧现象的,处罚该村2000元;对没有焚烧现象的村,每亩奖励2元,并额外奖励2000元。
“有的干部被通报批评、处分,可能出现消极情绪,也要做好思想工作。”李然增补充。
时至三秋收尾,太康县提出“不着一处火,不冒一股烟,不黑一块地”,要求干部振奋精神,夺取最后胜利。
毛庄乡提出“四头”工作法,即宣传工作到户头,干部管理到人头,严加防范抓源头,落实责任蹲地头。“建立禁烧微信群。不定时要求干部自拍工作照,发至微信群,看是否在岗。”程卫东说。
有驻村干部打出“感情牌”:县粮食局一名干部回老家,任村书记。借着中秋节,他自费请村干部吃饭。感动之余,村干部积极动员全村人,支持老乡工作,不烧秸秆。
有乡镇干部做事“不徇私”:某人点火,被抓个现行,呼喊老舅帮忙。身为乡党委书记的老舅,果断执法,毫不徇私。
“全县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坚守一线,付出了艰苦努力。”太康县常务副县长贾庆伟说。
治理思路求变
转变领导方式、改变生产方式才能“治本”
怎么才能找到禁烧的根本办法?“关键是转变干部的领导方式、农民的生产方式,否则事倍功半。”王国玺说。
实现突破,首先应分析焚烧秸秆的动机,因人施策。据分析,焚烧秸秆者有“四种人”:一是农民,为了种地方便;二是犁地的农机户,为提高工作效率,多挣钱;三是拾玉米棒的人,为捡拾方便,焚烧秸秆;四是与干部有矛盾的人,故意焚烧。这四种人要区别对待。对种人,为其寻找秸秆出路;对第二种人,用市场手段加以控制;对第三种人,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打击力度;对第四种人,做好沟通交流,改善干群关系。
出路在哪里?王国玺认为,大型收割机粉碎秸秆,可深耕还田,不仅减少秸秆焚烧,还能改善土质,有利粮食生产。而目前,大型机具使用受到两个限制,一是土地流转规模小,分散种植,使用率低;二是比小型机具使用费高,农民不愿意选择。为此,应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同时建议设立大型机具购置补贴。“太康265万亩粮食,如果有3500台大型机具,即可满足使用。”
“秸秆变‘废’为宝,是另一个发展方向。”贾庆伟说,比如,引导农户、合作社发展牛羊养殖业,多用秸秆饲料。
农作物套种,能有效避免焚烧。在芝麻洼乡,玉米与辣椒、花生套种,亩收入达到5000余元,而仅种玉米,亩收入不足1000元。“地里有辣椒,农民舍不得烧秸秆。”转楼乡新任党委书记范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