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新常态下的河南粮食生产安全战略

   2015-12-11 河南日报7620
核心提示: 通过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基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相对于传统思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更为积极,也更为长远。
  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彰显我国保障粮食新战略

   通过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基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相对于传统思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更为积极,也更为长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以中央文件的方式明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新战略,凸显出新形势下确保我国粮食的新思路,也是党中央从发展全局出发,基于经济新常态提出的粮食重大战略调整。概括来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是通过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基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二连增。面对粮食的连年丰收,必须清醒认识到:,人口众多、成本抬升、刚性需求背景下,当前以及未来时期都必须始终强调粮食,不可有一丝懈怠;第二,受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约束,我国粮食连续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产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越来越窄,拼资源拼消耗的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新常态下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刻不容缓;第三,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偏低,每当我国粮食供给较充裕时,放松粮食生产现象就会出现。因此,相对于传统的“藏粮于仓、藏粮于民”的基本思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战略,更为积极,也更为长远。

 

  首先,有利于建立弹性粮食储备体系,保障粮食。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是粮食战略的核心,农业技术进步是耕地刚性约束背景下稳定和提高粮食产能的关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新战略统筹了耕地数量控制、质量保障和农业技术进步等多项保障措施,确保了粮食产能与粮食需求的动态平衡,为粮食提供了有效支撑。其次,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传统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偏向于耕地面积和农化用品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带来的耕地后备资源急剧减少、农化用品对土壤造成的隐性损毁难以逆转。“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新战略将粮食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依靠耕地面积动态调整和技术进步保障粮食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另外,有利于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正处于由行政调节向市场调节转变的关键期,粮食市场的“信号扭曲”极易造成粮食价格和粮食产量的反向关系,给种粮农民带来经济损失。“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新战略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动态增减,保障了种粮农民的种粮收益。

 

  藏粮于地:关键是提升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实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用地过程中的“占优补优”,科学使用农化产品,发展循环农业。逐步提升耕地质量,坚决遏制耕地退化和土壤污染。

 

  要划定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数量的稳定。根据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耕地总面积12288万亩(1.16亩/人),基本农田10176万亩。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耕地保护目标是11847万亩(1.12亩/人),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是10176万亩。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人均耕地低于的1.5亩的水平,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看,到2020年耕地仍呈下降趋势,耕地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一定数量的基础耕地资源是实现“藏粮于地”的基本保障,这样才能为生态农田建设提供腾挪空间,才能应对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对粮食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设定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性保护农田,实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我省耕地数量的稳定。

 

  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质量逐步提高。根据河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显示,河南省耕地质量在排序,自然质量等别集中在7-9等,整体水平不高,河南省现有耕地面积中有超过6000万亩的中低产田,农田质量改造空间非常大。虽然我国目前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的用地制度,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占优补劣的现象,在耕地转换中造成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在农生产中的不合理利用,也造成耕地退化和土壤污染现象的发生,河南省农化用品平均用量已高于平均值。以小麦为例,2013年,平均化肥使用量为25.39kg/亩,河南省26.88kg/亩;2014年,平均化肥使用量为27.01kg/亩,河南为27.98kg/亩。农化品的过度使用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浅、土壤板结、养分失衡、盐渍化等问题,同时造成面源污染,削弱了耕地基础生产能力。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三废”的违规排放,也造成了一定数量的耕地污染,使其不适宜粮食生产。可以看出,河南省耕地质量建设任务艰巨,因此应严格执行用地过程中的“占优补优”,确保耕地数据不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有提高;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基于绿化技术体系支撑,逐步提升耕地质量,坚决遏制耕地退化和土壤污染。

 

  要加强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2012年,河南省开始组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计划到2020年,在全省95个县(市、区)集中打造6000万亩的高标准吨粮田。2014年6月正式颁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定性描述和定量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技术指标,如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不高于8%、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针对目前耕地退化和污染等问题,河南应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要求,强化高标准生态农田质量评价标准实施。要实现“藏粮于地”,就要建立耕作栽培技术推广体系,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化产品,增施有机肥,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清洁生产,达到农田生产能力的和健康生产水平同步提高。另外在耕地数量保证基础上,根据粮食产量的区域平衡,有计划地实施耕地休耕和轮作,最终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藏粮于技:关键是推广以高产为核心的绿色技术体系

 

  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研发与推广力度,重视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水平,增强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建立优良农作物品种的研发与推广体系。粮食生产的根本在科技,粮食科技的核心在育种,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推进育种技术创新是缓解粮食需求不断增长与耕地面积下降之间矛盾的根本出路。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农业竞争的焦点,对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保障粮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2011年)、《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12年)等一系列措施,极大促进了我国种业的发展。河南是我国农作物的用种大省、育种强省和黄淮海地区农作物新品种重要供应源与种业的集散地,建立种业和科研院校优势互补的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研发与推广力度,稳定和提高河南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彰显河南作为小麦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和增产潜力,为实现粮食做出贡献。

 

  集成农作物简化栽培技术,建立完善农技推广机制。农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周期性和地域性,作物栽培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科学。河南应立足中原,研究本区域内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改进和推广方式,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探索形成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简化栽培技术,完善相应技术推广体系,逐步提高农民应用新型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智能化之间的融合水平。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推进实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藏粮于技”的直接体现,通过工业技术对劳动等投入要素的替代,可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涵盖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以及智能化工具等多项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河南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融合水平,尤其在发展适度规模农业和精准农业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增强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要大力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农民是农业生产的最终执行者,只有农业劳动者掌握了先进技术,才能使先进的农业技术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也才能真正实现藏粮于技。

 

  总之,基于粮食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意味着将不再一味追求粮食产量的连续递增,而是通过增加粮食产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增长。在这一战略下,河南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应着眼于土地和技术两个方面,及时调整粮食生产策略以适应新常态,为中国粮食作出积极贡献。4(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标签: 河南 粮食安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