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中国统计局公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6.9%,四季度增长6.8%,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自2015年中国进入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常态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说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加码的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战略定力,统筹谋划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玉米作为前期产能过剩的品种,将面临着严峻的变革与挑战。
玉米供需矛盾不断激化
农业方面数据显示全年粮食总产量62143万吨,比上年增加1441万吨,增长2.4%。谷物产量57225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玉米产量再破高峰达224.58百万吨,比上年增长4%。自2008年开始,本着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走上漫漫收储之路,不断攀升的收储价格,使玉米价格也水涨船高,极大的促进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与此同时在经济低迷,需求下滑的背景下,产量连年增长导致玉米期末库存不断增加,市场库存压力日益凸显。
从临储收购方面了解到目前玉米临储收购进度依旧较快,收储累计量达6876万吨,对市场提振作用明显。据统计14/15临储收购玉米达8000万吨水平,今年虽然收储价格降低,收储标准更为严格,但是面对今年玉米市场库存压力以及224.58百万吨的玉米产量,农户还是较为积极的入库,因此预计年前玉米收储总量有望破8000万吨,或再创新高。依据此数据我们计算可知,迄今除去跨省移库消耗掉的玉米,国库中还剩1.37亿吨左右的玉米,加上目前7000万吨的临储收购量,国库玉米存储量已高达2亿吨以上,这个数字足以满足国内玉米一年的需求,库存压力不容小觑。
低价抛售成为市场预期主流
库存压力较大,国际间玉米价格竞争又无明显优势,因此政策指导仍是2016年玉米去库存的主导线,如今临储库存创历史记录的同时,库存玉米霉变较为明显,主要是因为2014年秋收季节天气闷热干燥,玉米霉变率大幅提升,为了落实对农民的扶持,放宽了生霉粒的要求,导致了2014年收储的玉米存放至今霉变更加严重,加上2012-2013年临储收购的玉米因已存放多年,饲料厂基本已不再适用,笔者认为的存化粮按低价定向销售是大概率事件。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一直强调,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凸显了目前降库存、腾仓库的强烈意愿,预期未来临储玉米去库存仍会是一个最重要的市场命题,而要想消化巨量库存,玉米降价处理的可能性较大。常规去库存的做法是临储拍卖,而根据历年拍卖经历来看,2015年按顺价进行拍卖的成交结果差强人意,因此在顺价拍卖已严重背离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临储陈玉米通过降价去库存成为市场预期的主流,降价的压力将引导远月玉米期价弱势下行。
下游需求节前难有明显好转
饲料企业方面2015年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近几年低位,虽然2015年12月生猪存栏同比数据显示,农户开始有补栏迹象,但是根据生猪数量基数以及目前使用豆粕成本低于玉米成本方面来考虑,2016年饲料企业对玉米的需求或仅为刚性需求,提振效果难以明显。
深加工方面酒精行业企业需求偏淡,市场成交趋缓,对酒精价格支撑力度不足,价格普遍下跌;淀粉行业虽然开机率有明显提高,但是下游需求除节假期间需求回暖外,并无明显变化,政策面若不进一步出台相关调整政策,难以对玉米形成有力需求。整体来说短期内饲料企业以及深加工企业对玉米需求并无明显改变,相反下游购销商的谨慎将进一步为降价去库存增加筹码。
把握短期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虽然短期一直出台相关性政策来控制产量以及促进玉米的消耗,例如曾提出的“镰刀弯”政策,以及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将实行“轮作休耕”制度,意在降产量、调结构,但是在这些政策提出时政府部门都规定了相应的期限,也就意味着这些政策1年内作用或不会明显显现,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去担心这方面问题。在比如东北部分地区深加工补贴实施以促进下游对玉米的需求量,但是在国际经济进入低潮期,国内老龄化严重,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需求相当有限,短期或对玉米价格有所提振,但是长期来看玉米熊路漫漫的走势暂难改变。
观点总结及后市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玉米库存压力2016年是要逐步释放的,而中国正处于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从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可发现,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的很好,这种稳增长的形态注定国内经济更加平稳,放于需求端来说,难以跟上供应的步伐,库存的释放必然伴随着价格的下跌,可以说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大方向依旧是偏弱走势。